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经济学:基于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28440
  • 作      者:
    孙世强,大西広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迂回生产理论的阐释与应用
  ※资本的另一种定义
  ※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的扩展应用
  ※正、反、合哲学思维的内容结构
  ※新经济学方法与马克思文本理论的融合

展开
作者简介
  孙世强(1965-),男,吉林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河南省管理科学院士工作站研究员,黄河科技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现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研究顾问、中国《资本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经济伦理学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学会理事;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独著及合著《完整人性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研究》《私营资本积累与东北经济振兴》等著作6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政府项目、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23项。

  大西広(1956-),男,日本京都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博士。先后发表论文达230余篇,独著《政策科学和统计认识论》等13部,合著《奔向何方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15部,其中,6部著作以英文、中文、朝鲜语在海外翻译出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现担任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北亚学会会长、国际亚细亚共同体学会副理事长,日本基础经济科学研究所副理事长、日本现代中国学会常务理事,并担任中国新疆大学、东北大学、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客员教授,马来西亚国立沙捞越大学客员教授。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担任日中友好协会本部常务会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经济学:基于最优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视角》立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视角,重新深入解读马克思文本经济理论并重构马克思经济理论。本书沿着“正”“反”“合”的逻辑来安排结构:“正”体现在从量的维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力;“反”体现在从质的维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合”是从“矛盾的综合效用”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灭亡的规律。作者强调的是马克思文本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经济理论及新经济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本书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论下的人生观与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理论的结合,证明近代经济学的物量单位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也能用劳动投入量表示,以便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榨取理论和历史性的榨取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随着规制缓和政策的实施,额外的规定逐渐增多,如因灾害或公务等需要额外工作、变革周休制、休假日变动、变革工时制、弹性上下班时间制、劳动时间及休息时间等特殊的规定。这些额外的规定都掌握在具备劳动指挥权者的手中,如果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不断加剧,将会逐渐损及员工的权益。据RecordJapan网站在2014年5月4日报道,目前日本国内的企业非正式职员正逐渐增多,正式职员的紧迫感不断加剧,人均工作量加大,这更加剧了“黑色企业”的扩增态势和剥削程度。统计数据显示,日本30岁年龄段的劳动者中,平均一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以上的达到了18%,平均每天有2人以上的劳动者因过劳致死。
  实际上,劳动者不是奴隶,卖给雇主的仅是规定时间内的劳动力,但如果劳动者几乎没有自由时间,劳动者岂不是和奴隶无异?马克思主张人类真正的财富就是自由时间,其自由解放目标的提出也包括这一含义。雇主剥夺了劳动者的真正财富,而不希望沦为奴隶的劳动者,想努力缩短劳动时间,可是,资本家却不断延长劳动时间。这就必然产生劳动者内在劳动时间缩短的强烈愿望与资本本性间的矛盾。在资本属性主导的社会,劳动指挥权操纵在资本家手中,劳动时间极具弹性且不确定,这导致延长劳动时间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角度看,规范劳动时间的法律有规定下限的,也有规定上限的。英国是世界上首次规定劳动时间的国家,其颁布的《劳动者取缔法》(1349年)首次设定了劳动时间的下限。这表明,英国以前的资本者存在着延长劳动时间的强烈需求,而国家站在资本所有者的立场上,明文颁布了这一法律n可以说,该法律是明显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的法律。类似的延长时间的法律,英国在1496年及1562年都颁布过。但是,迫于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有些国家也颁布过限制劳动时间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劳动基准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等。当然,当时的英国通过法律限制了劳动时间的上限。在19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在1802年至183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五个劳动法,这一系列劳动法律名义上是限制童工等的劳动时间的法律,但由于议会不拨付必要的监督经费和设置必要的官员,这些法令并没有强制执行,一系列的法律成为空文。这是劳动者反抗及劳动运动发展推动的结果。换言之,法律从外部规范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尽管无太大的实际效率。
  ……
展开
目录
第1章 马克思的人类观
——唯物论视角下的人类、自然与生产关系
第1节作为基础的生产活动
一、自然、人类、生产
——劳动的本源
二、人类、生产资料、生产
——肉体劳动和精神劳动
三、人类、他人生产资料、生产
——所有、阶级和生产关系
第2节唯物论视角下的上层建筑
一、和自然关系对应的上层建筑
——国家和意识形态与生产力的关联
二、与阶级社会对应的上层建筑
——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
三、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力性格
第3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及相对自律性
二、资本主义人格和后资本主义人格
三、唯物论命题的多元性
第2章 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量的性格
第1节作为商品生产一般化条件的生产力
一、从自给自足到商品经济
二、专业化利益和流通部门效率的提高
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2节作为交易物品和被具体化的商品的交换目的
一、不仅仅是生产,还是商品生产
二、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三、从交换价值到价值
第3节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唯物论视角下被具体化的货币目的
一、并不仅仅是商品目的的货币目的
二、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
三、货币诸多功能及其关系
第4节自我增殖的货币资本与被具体化的企业货币的增殖目的
一、商品生产企业并非单纯的生产者
二、利润来自流通的外在表象
三、马克思论利润的起源与生产活动
第3章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质的性格
——担当劳动指挥权的资本榨取
第1节作为劳动指挥权的资本
一、资本的另一个定义
——劳动指挥权
二、置盐信雄对榨取的证明
——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一种诠释
三、分析性马克思主义学派拓展置盐榨取理论
——明确了“阶级榨取对应原理”
四、基于生产力“质”的维度对榨取理论的进一步诠释
五、从生产资料的技术性格看待劳动指挥权的演化
六、关于资本、资本主义的辩证理解:定义—关系—客观的
全部
第2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另一种解读
一、劳动指挥权下的置盐模型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阐释
二、劳动指挥权下的置盐模型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阐释
三、剩余价值生产:对资本本源性的劳动本质的归纳
第3节非工业部门的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化
一、建筑业的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化
二、医院的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化
三、零售业的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化
四、学校的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化
第4章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基于资本积累的量、质综合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之维
第1节经济增长理论源起与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第2节日本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
——产业革命后最优资本投入量的确定
一、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条件
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
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关联及阐释
四、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
第3节日本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结合的启示
第4节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增大的新思考
第5节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维护和对柴田·置盐定理的反驳
第6节市场中的后资本主义企业:股份公司社会主义论
第7节原始积累和国家资本主义
一、原始积累论和强制雇佣劳动者的形成
二、产业资本的生成
三、初期强制资本积累与国家资本主义
四、国家资本主义向私人资本主义的过渡
——邓小平智慧
第5章 先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诸形态
第1节迂回生产体系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农业革命
一、农业革命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
二、作为耕地积累社会的农业社会
三、人口增加与集约型农业发展
四、基于耕地积累提升农业生产率的时代表现
——奴隶制及农奴制
五、从建造象征纪念物到产生共同体、阶级与国家
第2节基于手工业的前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
铁制工具促使熟练劳动的生成
第3节狩猎在促进猿进化为人过程中的作用
纵观始于南方古猿的全人类史
补论1 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权市场模式
一、分权市场模式及社会效应
二、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
三、家庭或个人效用最大化行为
四、市场均衡的各种条件
五、由市场均衡向基本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式转化
六、市场模型与基本模型的关系
补论2 阶级关系维度下的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
一、分析性马克思主义学派阶级榨取对应原理理论回顾
二、分析性马克思主义学派阶级榨取对应原理的动态化
三、无折旧和金融市场情况下的过剩积累可能性及其应对方法
四、关于劳动者有无资本积累决定权的影响
补论3 牛耕产生与普及形成的农民经营规模差距的动态模型
一、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向农民经营规模变动模型的扩展
二、农业规模差距产生的图表展示——以中国为例
三、因农民积累导致的经营规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教学附录 关于动态最适化问题的解法
一、关于对动态最优化模型的离散型解法说明
二、关于对动态最优化模型的连续型解法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