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敏捷思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IT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478546
  • 作      者:
    谢明志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敏捷是IT行业走出传统模式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在互联网行业得以生存的不二法则。
  敏捷思维已成为IT业践行互联网思维的实际选择,企业需要借助敏捷思维转型重构商业模式
  IBM全球敏捷官方发言人和咨询师通过剖析IT领先企业、初创企业的敏捷落地之道,全面剖析敏捷思维的真谛。
  以敏捷思维为基石应对万变的市场需求——一本可以改变个人与企业命运的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谢明志(AlexTse),IBM全球敏捷官方发言人,大中华区客户项目经理,QSE注册敏捷咨询师。2007年创办IBM中国开发中心敏捷测试社区,在中国敏捷软件开发大会、中国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协会年会等活动中多次代表IBM宣讲敏捷方法和实践,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做敏捷咨询和转型服务。曾参与敏捷经典著作《A Practical Guide to Distributed Scrum》和《Disciplined Agile Delivery》的撰写和审阅。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存难题和思维挑战。
  《敏捷思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IT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道》基于IBM敏捷转型成功实践,介绍IT企业产品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管理、研发、测试的敏捷思维,实现“人、工具、流程”和谐统一的可靠转型。新敏捷DAD方法和ASM框架既适合大中型企业平行移植,也可通过敏捷扩展因子的调整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升级之道。
  《敏捷思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IT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道》以IT界资深专家的视角诠释敏捷转型中的企业、团队和个人,利用心理学方法实现人格与职业的平衡,对于正处于转型、创新中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任正非曾说,IBM是最好的老师。华为将IBM的敏捷思维灵活应用于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甚至客户服务流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本书从管理学的角度带来新的思考,使方法、工具与人得以有机结合。
    ——丁伟NEC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敏捷是软件行业走出传统模式的一次伟大变革,产品、交付及其演进过程焕然一新,敏捷工程师成为软件业中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先行者。敏捷思维也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思考如何融入这个时代,迎接变化,顺势而为。
    ——谢伟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副总裁
  
  ★本书不仅对传统软件开发环境提出了有力批判,同时也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之路。敏捷并非初创团队才能使用的专利,像IBM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能完成从瀑布式到敏捷式的华丽转身,让敏捷思维成为基石,以应对万变的市场需求。
    ——余康柱资深IT/互联网企业管理人
  
  ★IT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迫使很多传统企业选择敏捷。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开发的敏捷,更需要企业的敏捷。本书深入浅出地从小规模敏捷实践扩展到跨地域、跨时空的DAD方法,是读者了解敏捷思维的必备参考书。
    ——谢毓明IBM大中华区RationalCTO
  
  ★在敏捷方法的发展历程中,从最早的RUP到DAD,再到最新的DevOps,IBM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作者亲身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敏捷运动,将自己在IBM十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敏捷思维能在中国的企业里开花结果!
    ——高山CMMI评估师,CSM
  
  ★作者从底层一线技术工程师成长为IBM官方敏捷发言人,亲历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多种角色,本书既是他对敏捷方法和实践的专业解读,也是其10年来心路历程的展现和升华。
    ——周中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
展开
精彩书摘
  《敏捷思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IT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道》:
  3.PMBOK质量管理vs.敏捷质量管理
  另一个发生了巨大思想变革的团体是软件研发团队的质量评估(QA)和测试人员。习惯了根据开发者提供的设计文档和详细说明来验证产品正确性的过程,就仿佛置身于无人驾驶飞机的机舱,只能通过感官感受飞机的状态而无所作为。在PMBOK定义下的QA和测试人员所期望的测试是对所交付产品的不规范进行校正,在等待产品交付的时间中陷入焦虑,而在产品交付的最后紧要关头冲锋陷阵。
  敏捷测试和质量评估在软件周期时间表上开始渐渐左倾。质量评估和测试人员从产品的需求分析阶段就已经开始参与,一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影响,参与决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由于采取增量开发方式,在每个迭代中,质量评估都在集中测试当下最为重要的可交付功能和有价值的非功能点,而不是等待某事务被“扔过围墙”而开始工作。而且,随着迭代工作和产品功能的累积,质量评估需要不断寻找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技术,将自身从低价值的重复劳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最有价值和新价值的质量保障工作。因此,必须在GUI、API、系统集成等方面研发自动化测试。
  通常情况下,PMBOK要求的质量管理计划应该包括:定义质量保障的目标和范围,确定执行标准质量保证工作的技术和方法。敏捷的质量保障团队成员仍应满足这一要求,并与项目团队一起工作,确定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书面形式提交测试结果。同开发人员一起验证定义并确定执行目标是很重要的,因为单元测试将有助于自动化回归和验收测试。产品负责人也必须参与,因为他们应该帮助团队明确定义并运行验收测试。在敏捷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定义、维护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证的重点之一是预防缺陷。在敏捷研发中,QA团队与开发团队有着相同重要的决策影响,QA对质量保障工作的承诺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发布的成败。在项目前期,QA对需求的充分分析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编写更好的代码,更多的假设场景被程序员和测试人员作为后续开发、测试计划的有益参考。测试人员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为产品负责人对整个产品的准确规划和定位提供更有效的保证。
  质量保证的另一个重点是找到质量缺陷,通过与开发者和程序员的合作将这些缺陷消除掉。敏捷研发中,这类工作也是在迭代内完成的。与PMBOK中定义的缺陷发现和消除工作一样,一般团队会使用自动构建、冒烟测试、自动化回归测试、单元测试、功能性测试、探索性测试、验收测试来完成对缺陷的消除工作。不同的是,敏捷研发中,质量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工作人人有责,没有人能够免于因为缺陷而未能满足客户期望而产生的问责。
  4.PMBOK人力资源管理vs.敏捷人力资源管理
  一旦收购完毕,公司需要对新团队和每位新员工做出组织规划和团队发展计划,这也正是PMBOK定义的组织规划和团队发展过程。PMBOK组织规划明确指出,需要为员工定义角色与职责,团队发展就是要发展个人技能和个人竞争力(PMI,2000)。在敏捷领域,团队发展计划的重点是组织一个跨职能团队,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常运转,实现团队自我管理。
  建立跨职能的团队意味着开发团队不再有“门派”区分,而只有角色区分。敏捷开发团队的目标清晰,即创建可工作代码,增量并产生可用的产品。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关键角色:测试人员、分析师、架构师、技术信息开发者、行业专家、客户/产品负责人,以及团队领导(项目经理,团队负责人等)。这些人具备不同的特定技能,但作为团队一员,以及后续成熟的敏捷团队发展计划的一员,每个人均会更多地了解他人的工作并理解他人的努力,逐渐变得更愿意帮助和自己不同角色的人,进而拥有多项专长。拥有一个跨职能的团队,意味着有一群人致力于让客户满意,并能够通过互助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敏捷思潮
1.1 变革悄然而至
1.2 最简单的敏捷交付
1.3 百家争鸣
1.3.1 极限编程
1.3.2 水晶方法
1.3.3 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1.3.4 精益生产
1.4 Scrum
1.4.1 发源与发展
1.4.2 自我管理
1.4.3 七经八络
1.5 敏捷旅行
1.6 敏捷实施报告
1.7 案例分析:IBM的敏捷转型之路
1.7.1 转型历程
1.7.2 品牌的力量
1.7.3 核心竞争力
1.7.4 敏捷品牌
1.7.5 成功转型

第2章 敏捷落地艰难
2.1 敏捷实践误区
2.2 理论的局限性
2.3 传统团队践行
2.3.1 挑战传统管理
2.3.2 PMBOK理论
2.4 敏捷实施法则13条

第3章 大企业的敏捷转型
3.1 重新诠释敏捷宣言
3.2 新敏捷扩展模型
3.2.1 规范性敏捷交付方法
3.2.2 新敏捷思维的延展
3.2.3 案例分析:“唯衣定制”——ASM框架下的制衣品牌
3.3 持续改进转型模型
3.4 案例分析:IBMRational中国的敏捷转型
3.4.1 统一的研发流程
3.4.2 流程开发的利器
3.4.3 研发转型的困境
3.4.4 定制企业开发过程
3.4.5 规范性敏捷管理
3.4.6 满足客户
3.4.7 培养客户关系
3.5 故事分享:Rational中国敏捷开发者的一天

第4章 初创企业的敏捷转型
4.1 初创企业的敏捷思维
4.1.1 使用瀑布式的初创企业必亡
4.1.2 开发新商业模式
4.1.3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主张
4.1.4 抛弃以产品为中心
4.1.5 过硬的产品
4.2 以客户为中心
4.2.1 敏捷交付
4.2.2 建设敏捷团队
4.3 如何解决人事危机
4.3.1 快乐才是我的目标
4.3.2 人才流失
4.3.3 构建人文环境
4.4 人格与职业
4.4.1 荣格人格类型理论
4.4.2 16种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4.4.3 团队“人格”
4.4.4 择“优”录取
4.4.5 SJ型与SP型人格的任用

第5章 敏捷型人才的培养
5.1 如何培养自我管理的秉性
5.2 如何培养自知之明的秉性
5.3 如何培养自律的秉性
5.4 提供上升空间
5.5 团队的沟通
5.5.1 “听”的哲学
5.5.2 “说”的魔法

第6章 非凡的测试
6.1 故事分享:从测试工程师成长为敏捷测试工程师
6.2 决策影响力
6.3 合理投入
6.4 “等待”和“浪费”
6.4.1 仅仅足够好
6.4.2 理性规划
6.5 自动化敏捷测试
6.5.1 自动化的落足点
6.5.2 ROI指标判断
6.5.3 自动化测试的ROI
6.5.4 合理的投入
6.5.5 自动化回归测试
6.5.6 敏捷测试的自动化
6.5.7 与传统自动化的对比
6.5.8 自动化的ROI
6.5.9 小结
6.6 故事分享:Rational中国敏捷测试工程师的一天
6.7 选择自动化工具
6.7.1 度量尺度
6.7.2 量化指标
6.8 案例分析:改进自动化工具

附录A 有关敏捷思维、敏捷转型的常见问题和回答
附录B 第二代敏捷猜想
附录C 敏捷大赛评分规则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