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2010年6月24日,iPhon4正式面世时,《纽约时报》做了一次相关的民调。在45岁以下的受访者当中,有近1/3的人表示,虽然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极大地提高了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压力也随之增大,主要表现是间歇性焦虑、精神游离。
2012年谷歌的一次调查指出,智能手机不仅成了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和购物方式,成了消费者的向导。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64%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家里(94%)、路上(87%)、办公室(87%)、乘坐公共交通工具(83%)及餐馆(75%)为主要使用地点;超过一半的用户(54%)宁可放弃电视,也不愿放弃他们的智能手机。
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人们仍担心自己错过信息。越来越多人的手机24小时在线,他们把它放在枕边,取代了自己爱人的位置。
在2013年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大会上,公布了这样一个数据: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去8小时睡眠之外,平均每人每6分半钟就看一次手机。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商品。更好地迎合用户心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成为运营商们遵循的原则。这就导致了文字越来越少,链接越来越多,视频越来越短,片段越来越多的现象。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人类的时间和精力也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据统计,Windows的用户平均每小时切换窗口37次。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一切速度至上、效率至上,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
美国著名媒体人、《网民的狂欢》作者安德鲁·基恩说:“我们身处于一个患了注意力分散症的文化中。我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无法集中精神注视着别人的眼睛,或者把我们的移动设备留在家里。而我们需要用自制力去忽视我们的移动设备,关掉它们,把它们放在家里,真正地和大家坐在同一个屋子里、同一张桌上,而不是时刻准备着在Twitter或Facebook查看和发布消息。”
浅阅读
2011年1月,谷歌公司提出要收购亚马逊,建立自己的“图书搜索”王国,谷歌希望把网上数字图书的内容“切成薄片、剁成小块”,让读者可以“在10秒钟内研究完一本书”。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搜索引擎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开始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开始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读屏时代”的浅阅读已经越来越多地进人人们的生活。美国文学评论家斯文·伯克茨认为电脑和其他电子媒介正在摧残人们“深度阅渎”的能力。他的学生,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而变得习惯略读、扫读,他们已无法像自己那样沉浸在一本小说中。
“浅阅读”具备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快速、快感,跳跃式浏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
尼古拉斯·卡尔曾发出这样的警告:从深阅读到浅浏览,互联网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他说:“网络浏览与阅读方式的改变,将‘效率’和‘直接性’凌驾于其他之上,我们的大脑‘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以Google为代表的新贵正在创造一个完美的效率乌托邦,人类的大脑正在沦为一台过时的计算机,一个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大的硬盘成为必要。这种技术对大脑带来一些积极改变(更好的手眼协调、模式识别、多任务处理技术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趋势:人类对速度和群体认可的重视超过了原创能力和创造性,网络正在不遗余力地孕育肤浅的大脑。
……
展开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全景式展现了互联网的诞生、兴起,以及科技如何实现全世界的连接,值得细细品味。
——小米董事长&CEO金山软件董事长 雷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去服务,万物互联。传统的商业模式将受到威胁,而创新则会如雨后春笋。这不是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者开拓进取的最好时代。——奇虎360公司董事长 周鸿祎
★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
——美国《连线》杂志高级制作人《长尾理论》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
★《互联网时代》是未来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部重要的大作品。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名誉教授 艾伦·麦克法兰
★《互联网时代》是一部历史性的宏大作品,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的贡献。它属于世界,属于全球的互联网。科学的、理想的、现实的、浪漫的,中国的、世界的,历史、现实、未来,这部作品的精神气质,就是我们心中的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气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前理事长、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胡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