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心理探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9615
  • 作      者:
    刘建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建清,法学博士,法律心理学专业。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UCB)访问学者。于《心理科学》、《政法论坛》、《中国司法》、《中国监狱学刊》、《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加拿大社会科学》(加拿大)、《法律研究》(美国)、《法律研究前沿》(加拿大)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专著《犯罪动机与人格》,合著《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综述》,参与编写数本犯罪心理学教材;主持研究课题有:法律行为的心理动机、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心理干预策略、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干预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十周年院庆丛书:犯罪心理探微》主要内容包括:
  犯罪心理学的价值范畴与方法论,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及评析,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与人格测评技术,犯罪动机的刑法地位,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犯罪动机的生物性特质,犯罪动机的认知性特质,犯罪动机的情绪性特质,犯罪动机的行为习得性特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犯罪性人格与人格刑法的司法价值,刑事法人格化与人格测评范式,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策略,亲子关系对子女违法犯罪的影响,女性犯罪及其心理特征,虚假供述本质与价值分析,危机谈判心理学研究的评述,犯罪心理测评的应用技术评析,警察选拔与心理训练研究的述评,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对策,罪犯的拘禁性变态心理及其处置,对心理障碍患者被告法律责任及其处置问题之思考,现代刑法价值观与社区矫正,对犯罪人的认知矫治,对犯罪人的心理学策略,对犯罪人的心理干预,犯罪心理学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典型变态犯罪案例的心理分析,当代中国犯罪心理研究的困惑与思考,参考文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十周年院庆丛书:犯罪心理探微》:
  犯罪动机的行为习得性特质
  犯罪动机的习得性是犯罪人在犯罪动机过程中行为及环境因素的特征,是犯罪动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犯罪动机习得性的探讨包括行为因素、机制与成分三个方面。其基本构成因素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与观察学习(社会学习)及挫折反应,它们通过强化、惩罚及自我强化等机制体现于犯罪诱因、犯罪目标定向、犯罪习惯等犯罪动机成分之中。
  犯罪动机是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者心理力量,它探索的是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核心问题。在犯罪动机结构的探讨中,犯罪动机的生理性、情绪性与认知性维度是探讨犯罪动机的基础方面,习得性维度对于现实而全面地理解犯罪动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行为的变化、发展都依赖于有机体生命历程及活动中动机的习得与改变,犯罪动机这一特殊动机力量对于行为的作用也来自外部环境的力量。尽管动物与人类行为的动机都有习得的机制与成分,但大多数理论相信,在人类行为中,习得性动机占了更大的比重。在这些习得性动机的探讨中,行为主义的地位最为突出,行为主义的主要贡献就是考察了行为是怎样习得的。即几种类型的学习既能够影响动机的形成,也能够影响动机在行为中的表达方式。这些学习类型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与观察学习(社会学习),它们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人类动机及违法犯罪动机、行为模式的形成与表达方式。
  一、犯罪动机习得性的因素与机制
  经典条件作用对于犯罪动机解释的意义也可能体现于抑制与重建条件反射对于犯罪动机的消退与矫正方面。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形成的经典条件作用模式是无意识、被动进行的,但是,我们可以人为地进行设计、干扰来消退或改造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形成与犯罪行为的反应是不良刺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积极的内心体验与“有价值的行为反应倾向”)多次匹配的结果,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刺激情境及其变化来预测个体行为的发生或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安排某种特定的刺激情境以改变其原有的犯罪动机倾向。如果仅仅存在刺激情境而移走或消除其相伴随的“积极体验”或“有价值的行为反应倾向”,其行为动机就会因为受到抑制而消退。这种抑制包括外抑制(由外界信息的多样化而分心引起的抑制)与内抑制(条件刺激不再伴随强化而出现的抑制)。同时,可以通过重建条件反射而去对抗我们不需要与不希望的条件作用或去塑造我们所需要、希望的条件作用。因为,正如把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能唤起情绪的无条件刺激相匹配而形成动机一样,反应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消退或形成。直接的方式是针对其犯罪动机本身进行,将导致个体积极性体验或行为倾向的刺激情境与另一能够直接导致厌恶或痛苦的无条件刺激、行为倾向相匹配,而使原先的刺激情境具有痛苦(消极)的意义,从而达到改造原有条件作用的目的。间接的方式是将原先的刺激情境与另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反应相匹配(如将刺激情境与探究、创新、竞争、自我挑战、挫折锻炼等相匹配),以建立一种新的条件作用对抗原有的条件作用。有时甚至将消极的刺激情境、消极欲念、行为意向与主观想象的消极体验、消极后果相匹配(形成自动的条件反应联系),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潜在犯罪人面对犯因性情境时对犯罪动机抵制、遏制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犯罪心理学的价值范畴与方法论
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及评析
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与人格测评技术
犯罪动机的刑法地位
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
犯罪动机的生物性特质
犯罪动机的认知性特质
犯罪动机的情绪性特质
犯罪动机的行为习得性特质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
犯罪性人格与人格刑法的司法价值
刑事法人格化与人格测评范式
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策略
亲子关系对子女违法犯罪的影响
女性犯罪及其心理特征
虚假供述本质与价值分析
危机谈判心理学研究的评述
犯罪心理测评的应用技术评析
警察选拔与心理训练研究的述评
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对策
罪犯的拘禁性变态心理及其处置
对心理障碍患者被告法律责任及其处置问题之思考
现代刑法价值观与社区矫正
对犯罪人的认知矫治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策略
对犯罪人的心理干预
犯罪心理学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典型变态犯罪案例的心理分析
当代中国犯罪心理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