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辉煌的中华法治文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129499
  • 作      者:
    张晋藩, 陈煜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晋藩,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历任该校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1994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83年被评为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学科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已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中国监察法制史稿》等三十余部学术专著,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等大型学术著作。其中不少已译成英、日、韩等文字。至今已发表专业论文二百余篇。
  
  陈煜,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任教于首都医科大学法律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著有《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皇帝如何断案》等专业著作,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辉煌的中华法制文明》是中国法学大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法律文化撰写的一部权威作品,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景式再现中华法制文明悠久的历史、清晰的源流、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
  《辉煌的中华法制文明》作者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理论、精神和法案,介绍中华法制如何随着各历史阶段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发生变革,如何解决国与民之间的各种关系,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的秩序观念、国家治理者的治国之道。
  在叙述悠久灿烂的中华法制文明产生的背景中,作者力图阐述两点:一是中华法制文明的智慧是各民族的法律文化和法制经验相互交流、吸收的结果;二是中华法制文明建基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儒家思想以及施政原则,影响着甚至指导着法制的构建和司法的总体规范。
展开
精彩书摘
  《辉煌的中华法制文明》:
  历代少数民族,有的虽然是地区性的政权,却也享国长久,比如契丹族人建立的辽国,就享国二百余年。当它南下侵占幽云十六州后,它的治理就很有特色,分为北院和南院,北院以固有的契丹旧法治理,因为治下大多为契丹族人;而南院则参酌汉法,因为治下大多为新附的汉人。从中即可看出少数民族伟大的法律智慧,惜乎其律典没能流传下来。但从上个世纪初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仍可以看到民族融合之迹。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华法制文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当我们称颂隋唐帝国的辉煌、中华法系的声威时,切不可忘:隋唐的统治者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
  三、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习惯法”和“民间法”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立地方性的独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少数民族依然固守在世代生活的一隅之地,遵循着传统的习俗和共同推崇的权威规则,维持着社会的秩序,调整着生产与生活,使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些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如何有序进行,相互间的矛盾与纠纷如何解决,对财产的侵犯与人身的伤害如何制裁等等,都需要依靠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有些是成文的习惯法,有些是不成文的习俗。这些习惯法与习俗是简单疏陋的,但却世代相传,具有很高的权威与约束力,发挥着对该族内部诸多方面的规范作用,这是我们研究中华法文化所不可忽视的。一个王朝的法制的生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内蕴在少数民族心目中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却是世代相延的。如彝族的法律文化是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累积而成的,反映了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法律意识。其主要形式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大多存在于格言和谚语之中,被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承袭,内含彝族的微观秩序,以及婚姻、家庭、继承、契约关系的规范,家支头人据以行使刑赏处罚大权,维持彝族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清朝统治时期虽然存在着清政府的官方法、土司法、习惯法等多层次的格局,但彝族传统习惯法仍起着主要的调整作用。
  羌族也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秦汉以来,羌族法制基本由三部分构成:一为中央政府的相关立法;二为羌族地方割据政权制定的法律规范;三为习惯法。羌族习惯法是羌人公认并且被视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些习惯、惯例和通行的做法。它是从羌族社会中提炼出来,由羌族成员共同维护、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违反者要受到处罚。羌族习惯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土司、刑事、财产、婚姻、家庭、继承、诉讼等诸多方面。其表现形式既有口耳相传的民歌民谣、民间谚语、民间传说等口碑资料,也有石刻碑文、家谱族规、文书契约、诉讼档案等文献资料。在国家制定法还不完善和渗透不到的情况下,起着强有力的调整作用,弥补了国家制定法的不足,丰富了中华法文化。
  ……
展开
目录
序:悠久的法制璀璨的文明
第一章 中华法制的理想国:《周礼》的制度设计及其影响
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大变局与中国“法治”思想的兴起
第三章 汉代的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的儒家化
第四章 礼与法: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一体两面
第五章 唐律: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制大厦
第六章 中华法系的全盛:中华法制文明的扩展及传播
第七章 古典的法学:律家与律学的兴盛
第八章 多元的中华法制文明:各族人民对中华法制的贡献
第九章 一道同风与因俗而治:传统法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第十章 天人合一与顺天行罚:中华法制文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中华法制文明的支点
第十二章 治法与治人:中华法制的着眼点
第十三章 情、理与法:传统诉讼中的轻重权衡
第十四章 宗法与服制:传统法制的身份因素
第十五章 最后的防线:悠久完备的监察法制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