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3-2014)》:
据《2013年博斯全球创新1000强》报告①,2012年度全球创新1000强总投入达到历史新高6380亿美元,较2011年的6030亿美元增长了5.8%,但低于过去两年连续9%以上的增速。中国继2008年、2009年、20lO年、2011年分别有15家、23家、40家、47家企业入围之后,2012年有75家企业入围。人围中国企业的研发总支出从2011年的148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8.5%,显著高于北美企业8.6%和欧洲企业4.5%的增幅。本年度首次有两家中国企业进入百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继2011年首次进入百强(70位)之后,再次以22.91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位列榜单第64位,继续领跑其他中国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13.99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位列全球第100位,也是中国首个人围该榜单前百强的民营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电信、联想、腾讯、百度等企业也进入前1000强榜单。此外,中国的一些非上市公司(如华为)没有在统计之列,但也保持较高的创新投入。
另博斯公司、中欧国际商学院和比荷卢商会联合《21世纪商业评论》专门发布了《2013中国创新调查:新兴的创新大国》。②该调查旨在回答如下问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赶上国际对手?中国是否正在成为全球创新枢纽?在华创新的变化对于中国及跨国企业会产生哪些影响?此次调查共有264-名受访者参与,超过80%的受访者担任公司的总裁、总监或经理级职位。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一直被贴上“山寨”标签,创新性被长期诟病,但在很多跨国企业心目中,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升。在非中国企业中,约64%的受访者表示,部分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与自己所在的公司持平或更强。相比之下,2012年的首次调查中仅有48%的非中国企业受访者持这一观点。
调查报告将创新企业分为三类:需求搜寻者(率先采取行动,着重开发新产品,如苹果、宝洁和海尔)、市场阅读者(较晚采取行动,着重在对现有产品进行持续改进,如现代汽车和卡特彼勒)和技术推动者(采用新的技术,追求突破并进行持续改进,但与客户的直接交流较少,如谷歌和博世)。尽管这三种创新战略都能实现巨大成功,但研究显示,长期而言,需求搜寻者的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始终高于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但实现起来难度更大。在三类创新战略中,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公司多为市场阅读者,倾向迅速复制并改进其他公司的产品。但调查发现,中国企业中需求搜寻者的比例更高。44%的中国企业采取的是需求搜寻者战略,而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的平均值仅为27%。外资跨国公司中的需求搜寻者比例约为29%,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其余的大多为技术推动者。
中国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来自发达市场的跨国企业加大在华创新力度。66%的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2012年调查为51%。跨国企业不断提升在华创新的附加值,25%受访者指出其在华研发的附加值高于其他地区。未来10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其中,消费品、医疗与工业品企业最为积极。94%的在华跨国消费品企业、88%的医疗/生命科学及工业品企业预计,将在2023年前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
中国企业高管普遍认为创新领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更关注核心创新能力,如平台管理和产能提升,而且不再将逆向工程视为唯一的创新来源。在华跨国企业则更为正式且注重流程,它们看重政府关系管理及对市场潜力的了解等。同时中国企业对未来将面临的创新挑战愈加担忧,人才获得与维系、成本快速上升等将成为关键的创新挑战。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范贺文(Steven Veldhoen)表示:“跨国企业已经开始逐步了解中国企业的能力并试图模仿,并与其现有的经营策略相结合,所以中国企业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持自身优势。”
英国N:ESTA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的吸收发展期》研究报告也认为,过去5年,一批中国跨国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新,因而在全球视野中崭露头角,如百度、腾讯入选福布斯全球50大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中兴、华为等PCI’国际专利申请数据居全球前列。中国从全球制造的碎片化和模块化中获益良多,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专注于特定的利基产品和服务价值链。
尽管上述报告和调查结果难以全面反映中国企业的创新状况,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还有很长道路要走。但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持续跟踪研究显示,随着创新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国企业的创新条件设施、创新质量和成效等近些年来的确在持续改善和提升,创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或核心位置,中国企业正在步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