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质量春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640750
  • 作      者:
    赵文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质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质量作为伴随物质存在的属性和判断物质优劣的标准,在历史的绵绵长河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人类的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质量发展史。从国内到国外,在质量发展这条向前又曲折的历史进程上,成就与失败交错,赞叹与伤感交织,留给后人太多的感慨和感悟。《质量春秋》着眼国内,从多个方面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中国质量文明发展史。
展开
作者简介
  赵文斌,任职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先后在国内期刊、报纸发表论文、评论和文学作品等上千篇,超百万字,曾荣获人民网首届党员书评一等奖。长期从事机关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撰有专著《机关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
展开
内容介绍
  《质量春秋》分为六章内容,前四章分别描述了原材料、日常用品、政府专营产品和工程的质量发展历程。其中原材料包括石器、陶瓷、青铜器、铁器,日常用品包括食品、纺织、交通工具,政府专营产品包括货币、兵器、盐,工程包括水利、桥梁和建筑。尽可能选择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对现在质量发展具有启迪意义的产品。在一个个具体产品质量发展的回顾中,以期让读者了解到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后两章着重探讨了保障质量发展两大措施--科学技术和政府管理。
展开
精彩书评
  ★质量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透过历史看质量,能够以史为鉴,明理知行。赵文斌同志的《质量春秋》,用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质量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蔚为大观的成就,为新时期质量研究与管理提供了崭新视角。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 梅建华
  
  ★赵文斌同志的《质量春秋》一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值得向关心质量的读者推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历程的了解,有助于对当下质量管理现状的把握,让我们一道为中国质量事业的进步共同努力!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程虹
  
  ★好友文斌原是远望三号航天测控船大副,航天的质量思维和航海的安全意识天然地融入他的血液。十年前,他转业从事质检工作,与质量的距离又近了一步。今天,看到他著成的《质量春秋》一书,既在意料之中,又感到惊喜。意料之中是因为他对质量问题有着长久而深刻的体会,感到惊喜是因为该书填补了中国质量历史研究的空白,为解决今天中国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着有益的启示。
  ——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人民网副总编辑 赵亚辉
展开
精彩书摘
  《质量春秋》:
  纵观陶瓷发展历史,质量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尤其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时期,陶瓷进步明显。但在此过程中,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着生产力发展,对陶瓷质量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自商代到战国的一千多年中,我国原始瓷都在不间断地向前发展着,但是在战国晚期,越地原先盛行的原始青瓷突然消失,生产突然中断,印纹硬陶也几乎绝迹,墓葬以泥质灰陶的鼎、豆、壶随葬。公元前250年前后,在楚灭越的战争中,越国的老百姓被无辜杀害,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原吴越地区发达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突然消失。一直到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吴越地区人们才重新开始烧制原始瓷,尔后重新向前发展,终于在东汉时烧制成真正的瓷器。二、瓷器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东汉时期,陶瓷工艺发展的一大飞跃,是由原始瓷发展成真正的瓷器。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和漆器造价低廉,一经出现,即迅速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古人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瓷器与陶器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需要以高岭土作坯。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在800%:以下,最高不过1100%:左右;瓷器烧成大多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qC左右。三是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四是坚硬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五是透明度不同,陶器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总体看,瓷器比陶器质量更好。
  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陶艺开始走向衰落,瓷艺逐渐发展。三国,开始烧制青瓷。西晋时,越窑青瓷的烧造质量有了提高,窑场成倍增加。东晋时,越瓷走向低落。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更是兵连祸结,广大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荣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极端衰落,没有出现过较精美的工艺品,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四世纪末,居住在塞外的鲜卑拓跋部逐步强盛,率兵南下,联结汉族士族集团,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起北魏政权,中原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的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下,又进入复兴时期,首先烧制成功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发展了黑瓷和白瓷,低温铅釉陶器继续盛行,只是制作水平仍有一定局限,技术尚未成熟,造型简朴,品种较少,大多素面,不施纹饰,工艺和艺术都不及南朝的精美。山东省淄博寨里窑遗址发现,北朝时期北方已能够烧造青瓷,但制作还不成熟,釉面厚薄不匀,还原气氛控制较差,釉色青黄不一,胎与釉结合不甚紧密,常发生剥落现象。且装烧方法比较原始,只用垫柱托烧,盘、碗都由支具迭装,烧好后四面留有难看的疤痕,影响产品质量。后期虽有所改进,仍未能克服这些缺陷。早期白瓷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比较差,都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特别是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即使隋代的白瓷釉中仍常见泛青的现象。甚至到了唐代,有些白瓷釉薄处呈白色,釉厚处依然带青色。任何事物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美。由青瓷发展到白瓷,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达到成熟阶段。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瓷器发展到隋唐,进入繁荣成长的阶段。隋以前,烧瓷的窑场主要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境内,北方没有发现高质量的窑场。入隋以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改变了南强北弱的格局,北方瓷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白瓷烧制技术得到提高,为唐代著名的邢窑和定窑白瓷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原材料质量发展
第一节 石器
第二节 陶瓷
第三节 青铜器
第四节 铁器

第二章 日常用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食品
第二节 纺织
第三节 运输工具

第三章 政府专营产品质量发展
第一节 货币
第二节 兵器
第三节 食盐

第四章 工程质量发展
第一节 水利
第二节 桥梁
第三节 建筑

第五章 科技对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计量的质量基础作用
第二节 标准的质量规范作用
第三节 测量检验的质量保障作用
第四节 生产者能力的质量促进作用

第六章 行政管理对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
第一节 政府质量行政管理体系
第二节 政府质量管理主要制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