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春秋》:
纵观陶瓷发展历史,质量发展总体趋势是向前,尤其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时期,陶瓷进步明显。但在此过程中,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着生产力发展,对陶瓷质量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自商代到战国的一千多年中,我国原始瓷都在不间断地向前发展着,但是在战国晚期,越地原先盛行的原始青瓷突然消失,生产突然中断,印纹硬陶也几乎绝迹,墓葬以泥质灰陶的鼎、豆、壶随葬。公元前250年前后,在楚灭越的战争中,越国的老百姓被无辜杀害,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原吴越地区发达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突然消失。一直到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吴越地区人们才重新开始烧制原始瓷,尔后重新向前发展,终于在东汉时烧制成真正的瓷器。二、瓷器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东汉时期,陶瓷工艺发展的一大飞跃,是由原始瓷发展成真正的瓷器。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和漆器造价低廉,一经出现,即迅速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古人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瓷器与陶器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需要以高岭土作坯。二是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在800%:以下,最高不过1100%:左右;瓷器烧成大多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qC左右。三是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四是坚硬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五是透明度不同,陶器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总体看,瓷器比陶器质量更好。
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陶艺开始走向衰落,瓷艺逐渐发展。三国,开始烧制青瓷。西晋时,越窑青瓷的烧造质量有了提高,窑场成倍增加。东晋时,越瓷走向低落。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更是兵连祸结,广大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荣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极端衰落,没有出现过较精美的工艺品,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下降趋势都非常明显。四世纪末,居住在塞外的鲜卑拓跋部逐步强盛,率兵南下,联结汉族士族集团,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起北魏政权,中原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的陶瓷手工业在南方制瓷工艺的影响下,又进入复兴时期,首先烧制成功了青瓷,以后进一步发展了黑瓷和白瓷,低温铅釉陶器继续盛行,只是制作水平仍有一定局限,技术尚未成熟,造型简朴,品种较少,大多素面,不施纹饰,工艺和艺术都不及南朝的精美。山东省淄博寨里窑遗址发现,北朝时期北方已能够烧造青瓷,但制作还不成熟,釉面厚薄不匀,还原气氛控制较差,釉色青黄不一,胎与釉结合不甚紧密,常发生剥落现象。且装烧方法比较原始,只用垫柱托烧,盘、碗都由支具迭装,烧好后四面留有难看的疤痕,影响产品质量。后期虽有所改进,仍未能克服这些缺陷。早期白瓷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比较差,都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特别是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即使隋代的白瓷釉中仍常见泛青的现象。甚至到了唐代,有些白瓷釉薄处呈白色,釉厚处依然带青色。任何事物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美。由青瓷发展到白瓷,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达到成熟阶段。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瓷器发展到隋唐,进入繁荣成长的阶段。隋以前,烧瓷的窑场主要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境内,北方没有发现高质量的窑场。入隋以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改变了南强北弱的格局,北方瓷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白瓷烧制技术得到提高,为唐代著名的邢窑和定窑白瓷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展开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 梅建华
★赵文斌同志的《质量春秋》一书,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值得向关心质量的读者推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历程的了解,有助于对当下质量管理现状的把握,让我们一道为中国质量事业的进步共同努力!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程虹
★好友文斌原是远望三号航天测控船大副,航天的质量思维和航海的安全意识天然地融入他的血液。十年前,他转业从事质检工作,与质量的距离又近了一步。今天,看到他著成的《质量春秋》一书,既在意料之中,又感到惊喜。意料之中是因为他对质量问题有着长久而深刻的体会,感到惊喜是因为该书填补了中国质量历史研究的空白,为解决今天中国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着有益的启示。
——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人民网副总编辑 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