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60001
  • 作      者:
    王宏新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宏新,山西省武乡县人,经济学博上,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上研究生导师,公共管理硕上(MPA)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国际城市建设案例研究委员会专业人上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著有《房屋中介知识问答》、《土地一级开发实务指南》、《土地制度国际比较》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旨在对物流园区从规划、开发到运营中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方法与工具、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进行系统总结与探讨,并辅以大量专栏和案例,以期为我国各类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发与运营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既适合物流园区规划、开发与运营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物流园区运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也适合与物流园区运作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和规划建设等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参考,还可作为物流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2.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评估是将风险数据转化为风险应对决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风险评价基准。潜在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涉及面也很广,不可能对所有的风险因素都同等重视,否则将大大增加管理费用。如果估计某一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都不大,那么应考虑对它进行一般性管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到更重要的风险因素防控上。这就需要我们设定一个风险评价基准,也就是项目的主体针对每一种风险事故的可接受水平。对于单个风险而言,确定单个评价基准;对于整体风险而言,则要确定出整体评价基准。风险可接受水平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
  (2)计算风险发生概率。通过研究风险自身的规律性,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一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越高,造成损失越大,对它的控制就应该越严格。
  (3)估计风险影响程度。确认风险来源与性质后,就可以根据掌握的数据资料确定风险对项目可能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对风险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明确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就是对与风险相关联的各个部分进行损失估计。这一工作的深入分析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技术,确定出风险的概率分布,并予以风险衡量,一般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工具进行。除了估计单项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还要估计各项风险因素给项目带来的整体损失程度。一般情况下,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中后果严重的风险出现的机会少,可预见性低:而出现机会多而后果不严重的风险,可预见性高。项目所有风险中只有一小部分对项目的威胁最大,会造成项目停止。因此,要对项目方案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多层次的分析。
  3.风险评估方法
  物流园区风险评估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类,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通常是凭借经验、预测进行,但也可借助于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决策树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故障树分析法,下面仅对其中几种作简单介绍。
  (1)主观评分法。主观评分法就是利用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经验知识,对项目运行过程中每一个风险因素给予一个主观评分(如O~10分,0代表没有风险,10代表风险最高),然后计算整个规划方案的风险,并与风险评价基准相比较,最后分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了整体风险水平低于评价基准后,还要考虑到单个风险水平是否低于单个风险评价基准。这种方法侧重对项目风险的定性评价。
  主观评分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用,缺点是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参与打分人员的经验和水平,以及评价基准的合理性。若打分人员给的分数是客观的、评价基准是合理的,则评估结果基本上是可信的;若打分人员的给分是主观臆断或者评价基准不够合理,则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就会降低。因此,该方法用途的大小就取决于打分人员对项目各个阶段、各种风险分析的准确性。不过,主观评分法是考虑了众多风险因素对整体风险的影响,其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比仅考虑单因素的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要高。
  ……
展开
目录
1 “物流团地”和“货运村”
1.2 《物流术语》与学术争鸣
1.3 相关概念
1.4 发展阶段与特征

2 物流园区分类
2.1 货运型、生产型、商贸型、综合型
2.2 公共投资型、私有投资型和公私合资型
2.3 港口型、空港型、陆港型
2.4 国际型、区域型和城市型
2.5 集中型和非集中型

3 理论基础
3.1 规模经济论
3.2 产业集群论
3.3 交易成本论
3.4 生命周期论
3.5 增长极论
3.6 可持续发展论

4 物流园区与区域发展
4.1 “涓滴效应”与外部性
4.2 环境保护与公共服务
4.3 区域经济与物流园区

5 功能定位
5.1 为什么要定位
5.2 影响功能定位的五因素
5.3 分析工具——SWOT和SCP
5.4 功能分类
5.5 常见功能园区

6 选址规划
6.1 三个目标
6.2 七项原则
6.3 基本流程
6.4 分析方法Ⅰ:客观定量分析模型
6.5 分析方法Ⅱ:多指标评价模型

7 规模确定
7.1 内涵与衡量指标
7.2 影响因素
7.3 四大原则
7.4 “三步法”流程
7.5 物流需求总量预测方法
7.6 单个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

8 总体布局规划
8.1 六大原则
8.2 规划流程四步骤
8.3 SLP法
8.4 四种模式

9 规划风险及防控
9.1 规划风险含义
9.2 风险识别依据与过程
9.3 风险识别方法
9.4 风险因素
9.5 风险评估
9.6 风险应对

10 开发、运营与盈利模式
10.1 开发
10.2 运营
10.3 盈利

11 投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
11.1 物流园区投融资
11.2 财政融资、银行贷款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及其他
11.3 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工业地产商主导
及公私合作开发
11.4 投融资风险管理

12 招商引资
12.1 招商引资前应考虑的因素
12.2 制定入园企业选择指标
12.3 招商引资存在的六大问题
12.4 招商引资策略

13 运营风险管理
13.1 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13.2 组织管理风险
13.3 业务风险
13.4 财务风险
13.5 市场风险
13.6 环境风险

14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4.1 信息分类、信息化及其推动作用
14.2 信息服务平台功能
14.3 构建模式与运营管理

15 物流园区评估
15.1 构建原则
15.2 构建步骤
15.3 指标筛选
15.4 指标权重确立和标准化处理
15.5 评估方法选择

附录A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附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
附录C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附录D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附录E 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