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3672
  • 作      者:
    李维杰,刘晖,吴世忠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互联网舆情”,即以互联网为起点的一类事件。它与传统的舆情事件有所区别。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舆情最后的平息往往是由于《人民日报》等这类重量级媒体的发声和引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不能“调动”《人民日报》这类资源的情况下,普通人在应对互联网舆情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处理呢?
  以上问题都是《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一书中力求回答和解决的,也构成了《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适合互联网舆情研究人员和党政机构的工作人员阅读,有助于他们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互联网舆情的形态;同时,《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也适合企事业单位中专业从事舆情应对处理的人员参考,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到很多好的新点子,让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
展开
内容介绍
  互联网舆情发生的起点、传播的场所、发展的途径、演化的轨迹都在互联网中。作为一种连接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互联网舆情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认识这些规律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益于降低互联网舆情中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分析互联网舆情背后的事实。以此为出发点,《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力求回答和解决三个问题:互联网舆情与传统舆情本质区别有哪些?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互联网舆情使之风险最小化?普通人在应对互联网舆情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适合互联网舆情研究人员和党政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企事业单位中专业从事舆情应对处理的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以事实为根据,以理论为支撑,让我们把互联网舆情看得更远更深。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蔡励
  
  ★本书对于基层管理者有帮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互联网舆情,对于处理互联网舆情事件也有帮助。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基层组织研究基地 李强
  
  ★在新媒体时代,应对互联网舆情将会是一项基本技能。本书对于掌握这项技能有所帮助。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主笔 庞清辉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知名网络作家“僧哥” 刘奉昌
展开
精彩书摘
  《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
  11月22日,停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恐慌。停水的解释无法使人信服,地震局的辟谣也未能减轻人们的恐慌。而恰在此时,吉林市市委一名宣传干部甚至还在表示,这不是吉林化工爆炸的结果,并举证称:自11月14日下午开始,吉林市松花江江北在恢复供水后一直保持正常。而此时,哈尔滨已经停水。公开消息和流言相互矛盾,这种不确定状态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了逃避,火车票和飞机票开始紧张,哈尔滨市好像要变成空城。
  11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公布真相,接连发布两个公告。哈尔滨市政府公布的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6号)称:“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未发现异常,但预测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为确保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哈尔滨市政府决定,22日20时左右,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具体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就在同一天,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7号)又进行追加确认:“根据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后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了确保我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政府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具体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望市区内广大市民群众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予谅解。”
  尽管公告澄清了一些问题,但信息披露仍然很不清晰,而且还是没有告知公众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特别是对恢复供水没有明确限定日期。这样的结果就是:恐慌仍然继续。此外,虽然当地政府否定了地震的可能,但不少哈尔滨市民都坚信近期大庆可能会有一场地震。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市民扑向超市,紧急从超市抢购物资,主要是抢购饮用水和食品,导致商场的饮用水一夜脱销,甚至在大街小巷出现了黑市。而火车站、飞机场出现了春运才会出现的人山人海场景,火车票很快销售一空,飞机票也往往只剩下几张头等舱,部分市民不得不纷纷用各种交通工具,转到其他城市再飞往其他地方。雪上加霜的是各种谣言四起,甚至演变为黑龙江要有地震等。
  11月23日起,《黑龙江日报》等省级报纸报道有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事实真相,建立起充分公开的信息管道,人们这才打消了对地震的疑虑,尽管后来政府要求中小学停课一周,公众反而趋向了平静。在公众急需信息了解情况时,信息的封锁会导致人心的恐慌、事件型流言的弥漫和危机的升级,这已经是被历次事件证实的事实。为了防患于未然,一个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起及时、公开、全面、真实的信息管道,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该信息来源必须可靠,能够赢得信任。
  通过上述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
  1.以事实为根据反流言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已经越来越高效和便捷,在真实消息缺失的情况下,各种小道消息会满天飞以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好奇心。而流言就会与管理者玩起“打地鼠”的游戏。
  ……
展开
目录
第1章 舆情与互联网舆情
1.1 舆情与互联网舆情
1.2 南风效应
1.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媒介传播模式
2.1 媒体生态与传播模式
2.2 泡利效应
2.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群体与群体传播
3.1 群体与群体传播
3.2 自动移动光效应
3.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流言的危害
4.1 流言及其危害
4.2 责任分散效应
4.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受众的能动性
5.1 网络新闻的受众及其能动性分析
5.2 互动效应
5.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息公开
6.1 信息公开及其本质
6.2 虚假相关效应
6.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政治类元素
7.1 政治类元素及其深层原因
7.2 信息扭曲效应
7.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媒介事件
8.1 黄色新闻与媒介事件
8.2 公共舆论效应
8.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反媒介排斥
9.1 媒介中的排斥与反排斥
9.2 史翠珊效应
9.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网络暴力
10.1 网络暴力根源及其治理
10.2 观众效应
10.3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附件 组织内容风险模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