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任何国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到其过去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之影响一样,印度未来经济发展也要受到其过去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之影响。因此,要把握印度经济发展前景,就有必要了解近代以来特别是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的历史。本部分简要分析了独立初期、经济改革前和经济改革后的印度经济发展。第一章独立初期的印度经济发展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研究
古代印度科技先进,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17世纪中期,无论是从农民的劳动强度、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使用肥料的普遍性,还是从轮作制的复杂程度及灌溉面积的大小等方面来看,印度农业发展水平皆比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还高。而印度手工业发展水平更高,其中尤以纺织业为最,达卡的平纹细布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早在马可波罗时代,印度就有比西方国家还要繁荣的城镇。当时印度的对外贸易高度发达,通过对外贸易印度赚回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国家之一。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印度逐渐成为英国工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及英国资本的投资场所。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但却严重破坏了印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致使粮食危机接连不断地发生,数百万人死于饥荒。
第一节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发展的破坏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里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经济。17世纪中期,印度农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手工业发展水平更高。在当时印度的某些城市和地区,已经产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印度大型船队来往于东西方各地区和城市之间,印度手工纺织品、香料等产品也在当时东方各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畅销。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印度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并有所扩大,城镇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殖民入侵,使印度被迫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殖民统治期间,印度建立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现代基础设施,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产生,但却破坏了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殖民统治前的印度经济
在西方殖民统治者来到印度前,印度科技先进,农业发达,工业先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城镇繁荣。殖民统治前的印度经济甚至比西方国家更加发达。
(一)科技先进
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印度形成的《数经》(又名《绳法经》)中,就记载了直角和正方形等,提出了梯形变换规律等。公元前5世纪,布拉马古普塔成为第一个解决Pellian方程的数学家;阿雅巴塔求出数学常数π的最精确值。公元前290年,巴德拉巴胡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阿耶婆多对前辈们发明的十进制做了精确阐述,并提出了求二元线性方程正整数解的方法。著名人物还有婆罗摩笈多、摩诃维罗阇利耶和巴斯迦拉阿利等,他们已经懂得正负量的含义,算出许多复杂方程式,发明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方法,对零和无穷大的含义有深刻领悟。公元850年,耆那教数学家马哈维拉查雅提到零的重要性,成为近代数学中Alef零的先驱。印西南部喀拉拉一所小有名气学校的学者,在1350年就发现微积分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无限级数,他还能使用圆周率级数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17位。操秀英:“现代数学理论可能由印度人创立,早于牛顿250年”,《科技日报》2007年8月25日。在笈多王朝时代,天文学在印度获得高度发展,重要天文学著作有《太阳手册》(公元4或5世纪)和《云使集》(约公元550年)。“云使”即阿耶婆多,《云使集》确定太阳年长度为3653596805天,这同现代科学估算非常接近;其还认为地球按其轴心自转,也绕太阳旋转。天文学家彘日撰写了许多星象学著作,如《广博观星大集》、《天体观测指南》及《五部悉坛多续篇》等。印天文学家描绘过天体运动及天体在黄道和昼夜平分线方面的位置,均计算准确,指出12个太阳月为一年,一年分六季,每季两个月;还预报过日食、月蚀,且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情况下,对星球运行做过很精确的计算。除了数学和天文学之外,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8世纪之间,印度在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
(二)农业发达
孔雀王朝时代的《利论》和阿育王的石柱诏谕中,都有关于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知识记载。当时对土壤的选择与分类、选种、轮作、施肥等都讲究一定的规律。殖民统治前,农业为印度主要经济部门,其典型特征是在村社结构中发展。“村社即为小共和国,几乎拥有其自身内部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几乎与世隔绝。它们仿佛在完全不可能的条件下维持下来。每个村社自身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国,由各村社组成的联盟(国家)极为有助于各成员的幸福与享受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和独立。”17世纪中期,印度农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无论是从农民的劳动强度、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使用肥料的普遍性,还是从轮作制的复杂程度及灌溉面积的扩大等方面来看,其发展水平都比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还要高。古吉拉特的棉花,阿格拉的蓝靛,南印度的生丝、椰子和香料等都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
(三)手工业先进
摩亨殊达罗和哈拉巴以及印度河流域考古发现水井、浴室和复杂的排水设备,还发现不少家用器皿、油漆陶器、古老钱币、精雕石器、铜铸武器、金银手镯、项链及两轮车模型等,这些都证明了印度当时的科技比巴比伦和埃及还要进步。据Ravatnakar记载,最早一批人工提炼的锌约于公元前50年在拉贾斯坦邦的扎瓦出现。掌握Madhuchusta Vidhanam,或失蜡铸造法,促成公元800—1400年间富丽堂皇的Chola青铜硬币诞生。近代在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的发掘活动证实了该历史时期所达到的独特成就,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用烧制的标准砖块建造房屋、互相连通的排水系统、转轮制陶、硬质车轮的车辆及在各种产品中铜和青铜的使用等方面。王树英:《印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和曾向东:《印度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相关部分。印科学家在化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制造染料、香水和药品等,例如钵颠阇利(公元前2世纪)曾用硝酸制造过药品。印手工业者用棉花和蚕丝织成各种布匹,用羊毛织成地毯和披布,显示出印手工业高超的技艺。这其中尤以纺织业最为发达,达卡的平纹细布,孟加拉的印花布,贝拿勒斯的莎丽,阿默达巴德的围腰布及丝绸,阿姆利则和卢迪亚纳的披巾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技艺之精湛,可从“一块20码长、1码宽的平纹细布可穿过戒指”\[印\]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著,雷启淮等译:《印度经济》(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这一事实中反映出来。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木乃伊就是用印度平纹布包裹起来的,达卡细布也以“恒河布”之名为希腊人所熟知。印度的大理石工艺石雕、木雕、珠宝、黄铜、青铜及紫铜等制品也相当有名,德里近郊的铸铁圆柱便是古代印度存在高水平冶炼业的历史见证。“当代工业体系的诞生地欧洲还住着未开化的部落时,印度已因其统治者的财富和手工业者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甚至到很久以后,当西方的商业冒险家开始在印度出现时,印度工业发展无论如何也不亚于当时更先进的欧洲国家。”同上书,第50页。
(四)商业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城乡商品交易的增加和商业的发展,并促使印度各地产生许多商品集散地。当时印度的某些城市地区已经产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一些富裕商人已向手工业者提供原材料和资金,收购他们生产的产品,从而使手工业者实际上成为富裕商人的雇工。印度一些地区还出现从事纺织、采矿、冶铁、造船等的大型手工工场。在一些大工场中,雇佣的工人甚至达到数百人。
(五)对外贸易发达
印度农业和工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全部需要,而且还能将其成品输出国外”。\[印\]鲁达尔·达特、KPM桑达拉姆著,雷启淮等译:《印度经济》(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印度大型船队来往于东西方各地区和城市之间,印度制造的棉纺织品、丝织品、毛织品等手工纺织品,刻有美丽花纹的武器等手工艺品和蓝靛、香料等农产品,在当时东方各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畅销。直到17和18世纪,欧洲仍是印度商品的主要销售地。
(六)城镇的繁荣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印度国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并有所扩大,城镇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如瓦拉纳西、德里、浦那、拉合尔、勒克瑙、坦焦尔、班加罗尔、米尔浦尔、胡布利等。实际上,早在马可波罗时代,印度就有了比西方国家还要繁荣的城镇。
二、英国成为印度的殖民统治者
从15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开始海外殖民扩张,印度自然成为西方殖民者海外殖民扩张的对象。1757年英国在印度打败法国后,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
(一)欧洲人入侵和东印度公司成立
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率帆船到达印西海岸卡里库特。1509年,阿尔奎基被任命为驻印总督,他夺取果阿,建立了一批海军基地。1531—1538年,葡萄牙人在果阿、达曼和第乌建立据点,而后又在孟买、胡格利等地建立据点。17世纪中叶荷兰人侵入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并在那加巴丹建立大本营。1527年,法国商船到达第乌。1664年,法国政府建立东印度公司。1667年,法国在苏拉特建立第一个经理处。1674年,法国代理人弗朗西斯·马丁得到本地治里,其后发展为法在印首府。1753年,法国人从莫卧儿朝廷获得造币权。后来,法国人更公开插手印内部事务。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并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特许状。1608年,英国人威廉·霍金斯带领商船队来到苏拉特,要求印港口通商权,但未能成功。1612年,拜斯特率船队打败葡萄牙人,英国人不久获准在苏拉特建立商业代理处。1615年,英国获优惠贸易条款,英国人从此可自由经商,其经理处实行本国法律,保持基督教信仰,不受印度政府管辖。164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安得拉王公处获得马德拉斯土地。1668年,英王查理二世将孟买租给东印度公司,孟买很快便成为英国人在西印度的总部。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地区建立加尔各答市,并将其作为贸易据点。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进行武装侵略,试图把印变成其永久领地。1708年,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来,东印度公司逐渐取代莫卧儿王朝,成为印度最高统治者。
(二)英国殖民者打败法国殖民者
随着荷兰、葡萄牙势力衰落,英、法成为争夺印度的主要对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矛盾表现为商业竞争,但西欧殖民者力图以暴力征服印度。随着英、法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英、法殖民者争夺印度市场的斗争逐渐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双方在印度发生争夺殖民地的野蛮战争。1746年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爆发,杜布雷从英国人手中夺得马德拉斯;1748年《亚琛条约》规定将其归还英国。同年,海得拉巴和卡纳蒂克土邦发生王位继承之争,英法各支持一方,挑起战端。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后,法国势力大为削弱。1758年,英法两国在印度爆发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1760年,英军在泰米尔纳德邦万迪瓦什打败法军,本地治里落入英军之手。后根据1763年的《巴黎和约》,本地治里复归法国。然而,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使法国在印度的军事和政治势力丧失殆尽,为英国在此建立牢固殖民统治打下了基础。经过三次卡纳蒂克战争,英国最终在印度战胜法国,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成为在印的唯一外国势力,独霸对印度的统治,使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马克思、恩格斯:“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68页。
(三)英国殖民者打败印度土邦王公
英国入侵后,印度人民及土邦王公发起反对英国入侵的斗争,却招致英国入侵者采取措施对付印度封建王公。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武力占领孟加拉。公司由此获得加尔各答周围24个税区,全面实现对孟加拉的政治控制。1767年,英国殖民者发动迈索尔战争,海达尔·阿里及其儿子铁普·苏丹领导迈索尔人民与入侵者进行坚决斗争。这场战争前后共进行了4次,断断续续打了32年,但终因英国殖民者与奉行以邻为壑政策的封建主勾结而失败。之后,英殖民者又于1775年发动马拉塔战争,先后打了3次,延续44年之久。战胜马拉塔人后,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地位大为增强。184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兼并信德省,并于1845年爆发第一次英锡战争。1848—1849年第二次英锡战争后,英国人吞并旁遮普邦。经过一系列与印度土邦王公的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势力变成一个军事的和有领土权的力量,奠定了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基础。经过这些战争,英国直接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印度的2/3和3/4,其余大约500个大小土邦名义上为王公所统治,但实际上还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直持续到1947年印度政治独立,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独立初期的印度经济发展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研究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打败法国殖民者和印度土邦王公后,成为印度唯一的殖民统治者。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进行疯狂的政治压迫和文化奴役。
(一)对印度的政治压迫
英国资产阶级强大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是通过1813年法案。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印贸易垄断权;规定印度领地主权属英国王,公司替英国王统治印度;授权设立监督局,监督权属督察委员会,委员由英国女王任命,行政权交东印度公司董事,对将担任文官的人进行培训,只有经过培训并取得毕业证的人才能被董事推荐为文官。二是通过1833年法案。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印和对华的贸易垄断权,英国人可自由定居印度,从事贸易和各种职业;监督局主席为负责印度事务内阁大臣,规定英议会派专人到印度负责印度立法,此人参加总督参事会并为专门立法成员;规定孟加拉总督为印度总督,其参事会改称印度参事会,成为英属印度中央政权;把立法与行政分开,建立双重管理印度的制度。设立专门立法机构——立法会议,其为印度中央立法机构;规定印度人或在印度出生的英国臣民,不能因宗教、出身和肤色等被剥夺担任高级官员的可能性,取消公司对印度官职的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董事听命于督察委员会。一切由公司董事会创议,由督察委员会监察。董事分为财务委员会、政治和军事委员会及税务和司法委员会,但督察委员会无须同董事会商量,就可通过公司秘密委员会进行作战或媾和。调整行政区划,设立副省督。把孟加拉和阿格拉分为两个省区,1859年设旁遮普省,1861年设中央省。除孟加拉省仍归总督管辖外,其余各省设副省督管理。一切重大事务由总督参事会决定。总督利用参事会协助有权批准通行全印的法令。\[印\]罗梅什·杜特著,陈洪进译:《英属印度经济史》(下册),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58页。批准成立法制委员会,编制《印度刑法典》。三是通过1853年改进印度管理法案。规定东印度公司继续在印度统治;扩大总督立法会议组成,规定每省1人参加;实行文官公开考试选拔制度,考试在伦敦举行,只用英语;规定印度政体;东印度公司领土归属英国国王;公司及其督察委员会权力属印度事务大臣。其下设委员会,委员15人,每人年薪1200英镑,由印度财政收入开支;其和印度事务部开支都出自印度。除某些特殊问题外,印度事务大臣有权违反委员会多数意见行事;有权不同委员会商量,直接向印度下达和平与战争命令。印度总督及马德拉斯和孟买省督由女王任命;副省督由总督提请女王批准委任。考选印度文官规则由印度事务大臣制定。
(二)对印度的文化奴役
长期以来,英印殖民政府官员都由英国人充任。托马斯·蒙罗在印度进行改革,开始并广泛任用印度人进行统治。威廉·本廷克任总督期间把孟加拉地区民事司法行政托付给印籍法官,在税务行政上任命印籍副税务长协助英籍税务长。为保证在印殖民统治长治久安,英国殖民者在思想文化等领域大力推行殖民政策。一是推行奴化教育。要求印度人民必须效忠英国女王;为传播西方文化,殖民者在印度建立一些用英语教学的学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印度人想在政府中谋职,须熟练掌握英语,许多学校被迫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等。殖民者通过在印度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和报刊制度,把资产阶级价值取向引入印度。二是开展殖民教育。殖民统治下印度现代教育逐渐兴起。殖民统治和剥削需要培养一大批对西方有一定了解、懂英语、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雇员和职员为他们服务,所以英国统治者重视高等教育。19世纪50年代,印度已在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建立了三所大学。到19世纪末,印度已有数十所理、工、医、文各类学院。英属印度高等教育在殖民地世界最发达,但印度文盲率也很高。三是把西方政治制度移植到印度。殖民统治者出于拉拢、软化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需要,把西方三权分立代议制的某些因素移植到印度,嫁接在殖民统治的专制制度基础上。中央和各管区都成立选举产生的立法会议,吸收印度人参加,成为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政治体制。虽然参与印度殖民政府管理的文官要通过考试选拔,但这种考试在伦敦进行,没有多少印度人能承受如此巨额的旅行费;考试语言使用英语,而当时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印度人不多;对参加文官考试的人有年龄等诸多规定,实际上把绝大多数印度人排斥在文官队伍外,依然由英国人管理印度。四是把基督教引入印度。为开拓印度市场,在精神上征服印度,加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鼓励向印度传播基督教,以此来瓦解印度传统文化的根基。1813年法案规定,在加尔各答设立大主教职位,在马德拉斯和孟买设立主教职位。出于巩固统治的自私目的,在印度大起义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却竭力利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上层的矛盾,挑动宗教冲突,分化民族力量,使教派主义成为印度独立斗争和社会进步道路上的严重阻碍。
第二节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了印度诸侯割据、内战不断的局面,但却维持了印度社会内在的分裂状况。这给印度民族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造成部分民族心理的畸形发展,拉大了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印度社会内部民族矛盾更加复杂,为印度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加强设置了重重障碍,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消极影响,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就是对印度财富的掠夺。
一、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掠夺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对印度宫廷直接掠夺
英国东印度公司以武力攻占一个公国或土邦时,首先洗劫宫廷国库。在普拉西战役中,公司军队一次就从孟加拉宫廷洗劫6000万英镑财富。1799年英军攻占迈索尔首府时,从王宫掳掠的珍宝价值12亿卢比以上。
(二)负担英国军队费用
英国殖民者在入侵印度过程中的军费,也最终落在印度人民头上。如东印度公司强迫臣属于它的印度土邦签订奴役性“军费资助条约”,向其勒索贡赋,若土邦王公不能如期缴纳贡赋,就对其施加各种手段迫其就范。孟加拉土邦王公自1763年起就被迫把土邦4个州的税收交出,以供养英国驻军,还要向公司缴纳巨额贡赋。英国殖民者与许多印度封建王公都签订类似条约,用印度人的血汗来豢养统治和镇压他们的军队。英国对其他地方发动的战争,也要由印度人来承担战争费用。\[印\]罗梅什·杜特著,陈洪进译:《英属印度经济史》(下册),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7—9页。
(三)承担英国官员的费用
殖民政府官员从英国人中选派,拥有丰厚年薪,但薪俸却来自印度人民的纳税,甚至连在印官员的退休金都由印度人民纳税解决。东印度公司撤消后,印度每年还得负担公司撤消后的全部股息。维多利亚女王当朝期间,印度全部收入的1/4汇往英国作为“国内开支”。加上在印英籍官员每年汇回英国的薪金,印度财政收入每年流入英国的总数大大超过2000万英镑。同上书,第8页。这些都是以印度公债利息、铁路债款利息、民政经费和军事经费等名义使用的。
(四)偿还殖民政府公债和利息
为解决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开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发行了许多国债,促使殖民政府所欠公债及其利息不断增多,而印度人却被迫为此付出代价。1858年印度公债达到7000万英镑,1939年增至8842亿英镑。这些债务都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进行殖民战争的费用、镇压人民起义的费用、建筑和收购铁路的费用等等强加于印度人民的结果。他们每年从印度人民处搜刮的大量赋税收入,也主要用来维持和巩固其在印度的军事、政治殖民统治及偿还庞大债息,且其中大部分以“国内费用”的名义,作为贡赋的一部分汇回英国。
(五)征收高额赋税
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孟加拉民政财政大权,促使田赋收入迅速增加。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搜刮财富约达10亿英镑。残酷的田赋搜刮造成连年饥荒,1772年孟加拉大饥荒就造成1000万人因饥饿而死,约占孟加拉人口的1/3,但即使在饥荒期间田赋也未减少。1784、1787、1788年孟加拉连续发生饥荒,但田赋却日益苛重,到1792—1793年度已达300万英镑以上,几乎占公司在孟加拉总收入的2/3。
(六)垄断印度贸易
垄断印度贸易是英国殖民者在其生产力不足以发达到能战胜印商品时所使用的重要掠夺手段。东印度公司除垄断印度进出口贸易外,还独占印度的食盐和鸦片贸易,食盐售价几倍于成本。1793年,公司食盐专利收入达80万英镑。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贩卖鸦片的专利权,之后其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到1838年已增至4万箱,其中绝大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偷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