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8477
  • 作      者:
    黄亚生[等]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MIT创新课》完整剖析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揭示未来中国企业发展升级思路。
  《MIT创新课》一书指出,引进和模仿时代已经结束,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道路。
  《MIT创新课》将告诉你,美国如何实现其超人的创新创业大业?MIT校友团为何年收入超2万亿美元?
展开
作者简介
  黄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教职和世界银行顾问。2010年被美国国家研究学会选为全美研究亚洲问题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创办“中国实验室”和“印度实验室”,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管理。

  张世伟,京都大学工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大阪大学助理教授。加盟及创办三家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孵化企业,致力于大学科技产业化研究及实际运营管理工作。获多项高科技专利,其中两项已被应用产业化。

  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学术月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杂志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3本。

  王丹,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中美创新创业研究新锐。现就职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暨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主要从事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和创新创业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早已拉开,如果说“引进和模仿”加速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之路。那么,“自主创新”将是中国赢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要手段,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干细胞”,以及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中国如何才能够实现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创业”?
  大洋彼岸,美国有何可借鉴的经验?
  《MIT创新课》以MIT创新创业模式为例,详细展示美国是如何实现其超人的创新创业大业的。MIT的科学研究成就已经广为人知,到目前为止,共有80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则是其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成就。很难想象由MIT校友创办经营的公司其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若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则能排在全世界第11位。而且,MIT创新创业的精神还在社会上不断被发扬和升华。
  为了探索MIT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奥秘,《MIT创新课》系统剖析了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详细阐述了MIT内部创新创业的流程与机制保障及外部环境与MIT的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探讨了MIT在研究型大学与创业型大学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重点阐述了MIT在“政产学研”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合作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MIT创新课》最后通过对比中国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差距,剖析内在的原因,结合MIT的经验,提出了未来中国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MIT的创新创业模式对中国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和创业者个人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增强《MIT创新课》一书的可读性,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并对比探讨了在国内创业成败的因素,相信这些会对读者带来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MIT的创新创业对中国有何启示?
  创新创业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精神和文化,有形的组织和活动,还有制度上的法律和规范。创新创业是由国家、企业、高校以及个人共同参与实现和推动的。下面从高校、企业和国家(政府)层面看看从MIT创新创业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高校勇担基础创新主体的角色,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在创新方面,高校及其科研院所应该担当起基础科技创新的主体角色。工业文明的基础科技创新和发明大多诞生在高校和政府主导的国家实验室中,MIT便是其中的一所高校。目前,中国高校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教书育人上,在基础科技创新方面显得薄弱。可喜的是,一些高校正在从教育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方面见长的高校,应该实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勇担基础科学领域创新的重任。基础科学的创新,是工艺创新和外围创新的基础;没有基础创新就无从谈工艺创新和外围创新。以汽车产业为例,如果没有发动机的出现,不可能有汽车、飞机等工具。所以发动机是一项基础性创新。福特通过工艺创新,构建了标准化的汽车流水生产线,使美国人都能够买得起汽车。引进其他国家成熟的技术,在汽车的颜色、大小、形状和功能方面做些改善的外围创新,对于我们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意义不大。也就是说,没有基础创新,国家竞争力便没有根基。
  在创业方面,高校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江湖中的“少林寺”,不但要为有志于创业的师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的素养,还要以正确的创业观引导学生。创业者毕竟不是多数,创业成功者更少。学校应该设置各类创业组织和丰富的创业课程,培训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另外,高校需要搭建创新创业的“十八铜人阵”,过了十八铜人阵的项目,才能“下山”闯荡“江湖”。要搭建或鼓励学生团体建立各类竞争平台,既可以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创造沟通的机会,又可以使创业项目在竞争和切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提高创业的存活率。这是高校对创业者和社会资源负责的表现。
  在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当受到鼓励,但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高校不能因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偏离了传授知识和基础创新的使命。高校应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一方面帮助教师申请专利,挖掘应用潜力,向社会公开,吸引企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管理和监督与企业的合作,保证学校在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从外围创新向工艺创新渗透,多方位参与基础创新
  企业应该担当工艺创新和外围创新的主要角色。钱德勒在《大企业和国民财富》中阐述了企业的使命,即用技术服务民众。创业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已有的技术演变成商品。技术演变成商品的过程,既包含了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也包含了对商品进行的外围创新。相比工艺创新,外围创新更加容易,但却容易被模仿,所以竞争力不强。中国的企业在外围创新领域进行了很多尝试,使产品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消费行为和习惯。接下来,需要突破的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创新。最后,需要进入更加深层次的创新领域——工艺创新,通过改善或改变现有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性能、效率,降低成本,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便利。
  中国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应该提高研发投入力度,多方位参与技术研发。很多学者在多个场合提到“企业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实力去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就中国企业投入的应用型技术研究来看,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127%,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为3%~5%。企业除了加大投入到自身的研发中去,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方位参与国家和高校的基础研发体系。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经济资助;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基础研究的过程中,企业能够实时掌握技术动向,第一时间发现和把握机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依然习惯用大项目(如863、2011创新计划)的形式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如果在战争等非常时期,这是一种高效和直接的创新组织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和平时期,直接行政组织的形式是否合适?效果又如何呢?事实证明,经过市场考验的创新是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来建设国家实验室,或者提高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让他们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有自豪感。记得小时候,经常有人会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有很多小朋友会非常自豪地回答“科学家”!可当这批小朋友长大之后发现,原来科学家是那么清贫和苦闷的职业。同样的问题问现在的小朋友,很少有人会回答“科学家”了。如此这般,中国的科学研究又如何向前推进?
  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除了可以资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之外,“有所为”的地方还有为创新创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比如,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对创新创业的行为进行规范,理清政府、高校和创新者之间的产权归属。从税收制度方面,保护企业创新的动力,利用税收杠杆推动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创新领域。建立法制环境的保障,是政府应该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实,企业必须创新,因为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淘汰。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运用好市场杠杆和法律环境的保障,让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中国有个词叫作“推陈出新”,如果市场竞争不淘汰企业,又怎么会推出更好的企业呢?如果干预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发生。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Wow, MIT”
如雷贯耳的MIT——创新
科技立校
创新先锋
鲜为人知的MIT——创业
MIT校友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MIT校友公司有什么样的特征?
创新创业的MIT——标杆
创业型大学的效仿对象
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政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第二章 揭开创新创业的神秘面纱
MIT创业创新模式的由来
罗杰斯为MIT创新创业播撒了种子
布什迈出了MIT创新创业的第一步
康普顿将MIT的创新创业制度化
MIT创新创业模式的奥秘
激发创新机制:科学有趣,创意无限
创新保障机制:技术许可办公室(TLO)
创业扶持机制:“扶上马、送一程”
创业的循环机制
MIT创新创业机制的特质
第三章 影响创业创新模式的主要因素
内部因素
一流的科研队伍与创意无限的学生
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
MIT的声誉和校友资源
外部因素
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
技术转让制度:《贝杜法案》的影响
金融制度对MIT创新创业的影响
第四章 与中国的对比和启发
中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创业?
中国创新创业的差距在哪里?
高校科研具有政府导向特征,学术自由和自治需要提升
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
中国企业具有技术依赖特征,自主创新和再创业精神需要提升
政府应该做很多事情,但不能做超出其判断能力范围的事情
MIT的创新创业对中国有何启示?
高校勇担基础创新主体的角色,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企业从外围创新向工艺创新渗透,多方位参与基础创新
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结束语/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