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机遇到挑战:1937-1945的政党政治运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28003
  • 作      者:
    郑小波,李先敏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先敏,男,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多部。
  郑小波,女,重庆涪陵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目前主持与参与多项省级以上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专著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机遇与挑战:1937~1945年的政党政治运动研究》为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该书主要研究了1937-1945年的政党政治运动,梳理了我国近代历史上党派政治运动的沿袭过程,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五个部分论证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该稿件资料以及文献详实,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机遇与挑战:1937—1945 年的政党政治运动研究”这一问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多个层面展开,首先概述民国宪政运动的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民国宪政运动史作全面的、细致的梳理。之后,从1937 年—1945 年这一时间段的国民政府的宪政思想进行细致的阐释,从国民党训政思想的研究开始,通过史料的分析,力证训政时期的政治特征,
  这一思想本身的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和局限,并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阐释选择这一思想的根源,以及这一构思的历史渊源,在抗战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后果,以及其难以过渡到宪政的根本成因,并且论述该政治构思对后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1937 年—1945 年这一历史特殊时期,国共之间围绕政治、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展开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的第二旋律,在抗战的大局面前,国共双方都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取得民众的认同,因此双方对宪政思想的诠释存在巨大的分歧,孙中山的宪政构思以及后来的蒋介石政府的宪政构思存在不合理的层面,这使得共产党难以与其达成政治同盟,因此,两党围绕宪政运动持续展开博弈,这一博弈持续到抗战结束,并直接影响到国共两党的历史命运。而在此博弈过程中,民主党派作为中间力量,对国民党专制独裁,限制民主党派的做法非常不满,其执政理念与民主党派的冲突推动了两者之间必然做出的选择,这一理念也迫使国民政府排斥民主党派的各种设想,由此导致两者之间要么就是你妥协,要么就是我投降的现实。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其独立的政治构思,顺应历史,对未来中国的民主体制建设作了较有远见的设计,但这一设想与国民党的宪政构思必然产生冲突,两者之间通观整个抗战时期都陷于理论拉锯战的状态,为了争夺民主力量对共产党的支持,在这一时期,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展开全面的宪政运动,并推动民主党派认识
  到中国应该怎么走,以及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的政治构思的基本原因,以及在特殊历史时期照顾民主党派的宪政情绪,但这必然遭到国民党的阻扰和反对,使得由民主党派推动的宪政运动难以实行,也为民主党派最终脱离国民党的阵营埋下了反叛的种子。
  其三,在国共两党相斗正酣的时候,民主党派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提出了有别于两党的政治理念的宪政构思,为了实现这一设计,民主党派一方面期望通过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以取得国民政府权力让渡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其宪政目标,其也与共产党展开合作,希望取得共产党的支持和认同。一些民主党派为了实现其宪政构思,提出各种政治纲领,但这些政治纲领之间也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也导致民主党派在历史抉择的关头不得不做出选择,左翼党派选择了共产党,右翼党派选择了国民党,最终在第三次国内战争期间实现了分流。
  其四,在抗战时期,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宪政运动,这两次运动过程中,各方政治力量都试图取得政治理念的主流地位,但是都因为国民党的独裁政治而夭折。究其原因分析,首先,西方宪政思想作为舶来品,其与中国的国情不符,那种试图建构政治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社会的设计,缺乏基本的实现条件。但是,这种实践也为中国的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为后来实现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直接关系各党派力量的形成的政治格局的演变,而抗战也影响到宪政运动的进程,一旦抗战结束之际,全国人民要求实现民主社会的呼声为重庆谈判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次谈判为中国的民主治理带来了希望。但是这次机遇还是被国民党顽固坚持独裁而毁掉了。
  最后,这一时期的宪政运动为各党派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反思机遇,共产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就逐步改变权力格局,将权力赋予民众。国民党也在反思其独裁体制导致失败的结局,因此,在台湾的国民党逐步开始实行民主政治改革。而那些民主党派也在这次运动之后,反思自身的历史选择,积极地参与共产党的权力机构,做好共产党执政过程的监督者和建议者。
  ……

展开
目录

机遇与挑战:1937—1945 年的政党政治运动研究
引论一: 概述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引论二: 民国宪政运动史略(1912—1949 )
第一编 国民党的政治理想
第一章 训政时期的政治特征:1937—1945
1. 训政构思的缘起
2. 训政的特征及在抗战时期的表现
3. 训政实践的后果及影响


第二章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角力:1937—1945
1. 国民党关于宪政的基本设想
2. 共产党的支持和反对
3. 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


第三章 国民党与其他民主党派:1937—1945
1. 国民政府对民主党派活动的限制
2. 民主党派的愤怒和妥协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的宪政努力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宪政理想:1937—1945
1. 中国共产党的宪政构思
2. 中国共产党的行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1937—1945
1. 团结民主党派,展开全面的宪政运动
2. 阻力与遭遇


第三编 民主党派的热情
第一章 民主同盟的政治蓝图:1937—1945
1. 民主同盟的迷思
2. 战斗的民主同盟


第二章 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1937—1945
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的各种设计与分歧


第四编 宪政与政党
第一章 两次宪政运动过程中政党交锋 
1. 第一次宪政运动述评 
2. 第二次宪政运动述评 


第二章 自由宪政与政治自由主义:1937—1945 
1. 抗战时期宪政活动的成因分析 
2. 自由宪政主义的思想理路 
3. 自由宪政的幻象:政治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社会 


第三章 政党与法治:1937—1945 年的中国社会 
法治化进程内的政党渗透 
第四章 抗日运动与民主宪政:大后方政党活动思考 
1. 抗战与宪政 
2. 宪政运动与政治格局 


第五章 宪政运动与重庆谈判 
1. 重庆谈判与宪政改革 
2. 政党的参与 
3. 论“双十协定” 


第五编 1937—1945 年宪政运动的影响
第一章 1937—1945 年宪政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945 年之后 
1. 吸取的教训 
2. 宪政思潮与党建 


第二章 宪政运动与国民党政治走向:1945 年之后 
1.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的国民党 
2. 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3. 对国民党失败原因辨析 


第三章 宪政运动与民主党派命运:1945 年之后 
1. 获取的经验 
2. 民主党派的整合 
3. 理性的民主党派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报刊杂志: 
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