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由外在社会控制到内在社会控制的转换机制由外在社会控制到内在社会控制的转换机制——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作为一个由不同组织、群体、个人组成的结构系统,其内在要素的有序结合和协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控制。自从21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提出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之后,社会控制就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成为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尽管期间有人从不同角度修订罗斯的初衷甚或试图拓宽罗斯定义的界域,但总起来看,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是指为了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而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依据不同的尺度,亦可将社会控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社会规范的客观要求和人的主观愿望的关系来看,社会控制可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通过制度、法律、习俗、环境、教育等外在力量进行的控制;内在控制是行为主体通过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和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我约束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因此,内在控制亦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建构机制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从而使之成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观念一般地说逻辑地预定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一定的观念对应着一定的行为空间。人们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支配下、在一定的社会行为空间中进行行为活动的。因此,自我控制亦可称为观念控制。有人认为,内在控制即自我控制是一种心理控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心理水平一般处于直接的感觉、体验阶段,它与客体的关系具有直接性,而且心理水平本身也带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片面性等特征。而观念则依赖于一定的逻辑规律性,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因而对行为有一定的统摄能力。由于内在化的自我控制即观念控制,是受控者将社会规范内化的结果,因此,实质上观念控制是受控者进行价值定向的过程,亦即建构其行为的有效性原则或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人行动与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目标互动的过程。个人总是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而社会则以社会有机整体的价值目标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在一个具体的社会中,只有个人的价值取向即明确意识到了的主观需要和社会价值规范的要求相契合,其行为才具合理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社会规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它是全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所规定的价值空间就是人们进行社会行动的合理的行为空间。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行为个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社会价值规范内化,使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的基本价值轨道。由此可见,作为内在控制的关键是如何成功地将社会规范内化。将社会规范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外在控制到内在控制的转换过程。其内在机理之主导方面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主体性工程,其关心、理解、尊重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一、变控制目标为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社会控制的首要内容是目标的选择。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控制。对系统进行控制就是为了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为,使社会系统的要素围绕目标组成特定有序的结构。自我控制的关键在于将控制目标(它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内化,从而使自我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一致起来。这里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筑在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社会价值规范如何为行为主体所接受。因此,研究行为主体的“接受阈”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接受阈”也就是行为主体接收外来信息或指令的信息网络结构。外来信息或指令能否为行为主体所接收,固然一方面取决于思维结构,但重要的决定于人的需要。因为思维结构无非是在需要不断产生和不断满足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惯常模式。因此,行为主体的“接受阈”可以转换成为其需要层级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承受力。行为科学认为,行为者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其行为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驱动机制。社会价值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望,欲让其成员所接受,也必须切入其需要层级。行为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行为科学家提出了诸多需要模式,其中著名的当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行为的动力。这是一般的需要模式。事实上,生存于不同组织环境和不同生活境遇中的人,不仅需要各异,而且会处于不同的需要层级上。而社会控制的目标则是依据需要的一般水平,即社会整体的需要制定的。因此,在将社会的价值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应根据行为主体不同的需要层级,采取相应的可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否则,采取“一刀切”、“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非但不能为行为主体所接受,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控制。心理承受力是对社会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风险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由社会控制活动引起的受控者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社会风险存在于社会运行的不同阶段,其中改革时期的社会风险一般来说会增大。我国处于改革时期,社会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风险。人们对社会风险的心理承受力是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关心、理解和尊重人的主体性工程,就是要去调查、发现人的需要层级和心理承受力的阈限。只有从人的需要层级和相应的心理承受力出发,才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将社会的规范要求和人的主观需要结合起来。因此,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寻觅行为主体的实际需要层级和心理承受力的阈限,是由外在控制走向内在控制的重要途径。二、增强行为主体的角色意识角色是和一定的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会位置的个人、团体应有的行为表现,如对一事物应持的态度和流露的情感,应尽的义务和应接受的权利等。当个人或团体进入某一社会位置以后,其价值观念、心理因素都会被位置所限制。由社会位置所制约、规定的价值观念、目标和意义便是角色规范。社会就是依据角色规范来评估个体和团体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的。个体、团体的角色意识越明晰、强烈,其行为越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当个体或群体能自觉、主动地扮演其角色时,就会产生一个“具有逆向转系的反馈系统”。社会评价也将会顺延刺激、强化原来的角色行为。因此增强社会主体的角色意识,使之自觉、主动地按角色规范进行社会行动,是由外在控制到内在控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主人”这一社会地位相联系所形成的价值规范,是各种具体社会角色规范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强化其主人意识,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自我控制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开启全社会的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工人阶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强化其主人意识。当然角色意识是角色的现实社会地位的反映。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劳动制度和劳动体制的改革与变迁,劳动者一时不能完全适应,加之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欲增强劳动者的主人意识,除了汲取淡化思想政治工作和淡化工人阶级的教训之外,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者的主人地位。首先,要积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劳动者的主人地位、主人价值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保障机制。民主管理的基本权利的真正落实,也就是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和主人价值的实实在在的确证。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渗透于其中。既要鼓励劳动者提出负责任的、建设性的意见,又要监督管理者积极采纳合理、科学的建议。只要劳动者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了,监督职能实现了,其主人地位和价值就部分地得到了落实,角色意识必然会增强。其次,要加强群体文化的研究。群体文化是社会的亚文化,是经过选择和修改的社会大文化的部分翻版。这些亚文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为社会大文化添加了什么,而在于群体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只是个人的简单集合。因此,群体文化是群体整合性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亚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工会有工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研究群体文化。把群体的共同意愿、价值观、习惯、传统等加以概括和总结,并使其价值取向和社会大文化一致起来,增强群体的整合性。群体的整合性愈高,群体的价值规范愈益内化,其中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越大,角色意识亦会越强。最后,建构合理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活力机制的基础和源泉,利益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角色的实施。过去我们实行的是一元化的国家利益机制,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以来,我们正在变一元化的利益机制为多元化的利益机制。只有利益机制健全、合理了,劳动者的角色意识才会增强,角色实施才有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积极地研究、探讨和参与优化利益机制问题,使利益协调既合理、科学,又不脱离社会主义的基本轨道。三、健全信息通道控制论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测度,是控制的基础。传统的控制基础有很多弊端:第一,上下级之间、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和基层之间的双向通讯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上下级之间的单向的信息传递多,没有或很少有反馈联系。第二,科学研究表明,在等级层次中,自下而上传递的信息将随着层次的增加而不断减弱,并且可能发生畸变。因为信息每经过一个层次,都要进行一番“过滤”。这样最高决策层得到的信息,不仅时效性差,而且失真,这样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就有失灵的可能性。在我们的组织中,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严重,而人员越多,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丧失越多,其控制基础就越薄弱。第三,横向联系受阻。我们只注意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考虑信息联系,而忽视了组织间的横向沟通。同级领导或同级机构相互隔绝、封锁,相互没有互传信息的任务,这不利于最高决策层掌握下层的全面情况。第四,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工作。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少,不仅控制的基础差,而且当出现偏离控制目标的行为时也难以检出。改革以来,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只有信息渠道畅通,控制才会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外在控制到内在控制的转化才会顺利。思想政治工作在疏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政工渠道建立上下级之间的反馈联系,只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考虑信息反馈工作,不仅信息的时效性差,失真的可能性大,而且对某些部门、单位囿于局部利益而对上级政策采取的所谓“对策”也难以了解。因此,政工部门不应满足于政策宣传,而应拓宽自己的工作领域。不仅进行政策宣传,而且要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参与监督,不仅要积极避免、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而且要调查、了解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心理态势和其中存在的社会思潮,将企业的全部情况定期、迅速、不经中间环节传报上级部门。这样,政工部门不仅具有重要的监督、导向职能,而且成为上级部门进行控制的直接基础。其次,为组织间搭桥。组织之间的相互隔绝,不利于上级决策部门掌握下面的整体情况,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部门可从其中“游离”出来,进行组织之间的沟通工作,不仅互通情况,还可互传经验。最后,建立专门的信息中心。专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可在信息中心负责全面收集信息,特别是人们的思想动向、愿望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并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的疏导意见和方案,上报决策部门。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应拓宽自己的活动领域并通过自己的阵地,使上级决策部门得到时效性强、可靠性大的信息,增强控制的基础。这样,据以发出的控制指令,才易为人们所接受,较为顺利地完成由外在控制到内在控制的转换。在认识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个关系: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政治方向的控制。过去之所以淡化甚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认识到它是由外在控制走向内在控制的转换机制。因此,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社会控制体系之中,从社会控制的高度来认识它的社会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不能使之仅停留在政策宣传上。第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和其他具体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空喊脱离实际、脱离人的需要的口号有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并渗透于其中。这既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外在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的基础。原文发表于《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