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并购战略:如何寻找理想的并购对象:how to hunting the fit targe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26354
  • 作      者:
    张海珊,陈雄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海珊,2007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一直在证券行业从事IPO、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等投资银行业务。研究方向:并购重组。作为副主编参与撰写《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04》《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05》《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07》,编写《并购论坛2005》等著作,译有《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第四版)》《统计套利》等著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陈雄兵,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译有《统计套利》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战略并购规划中,收购方管理层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寻找满意的目标方。并购双方的匹配性是一项并购能否获取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并购战略:如何寻找理想的并购对象》从识别战略并购双方匹配的内在驱动要素。进而对并购双方的匹配性进行衡量的角度出发,从机理分析到方法构建上系统地研究了如何寻找理想的并购对象。
  《并购战略:如何寻找理想的并购对象》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分析并购双方匹配性的基本理论框架:阐释了资源匹配的机理;建立了系统衡量资源匹配程度的方法;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并购成功性的模型体系。《并购战略:如何寻找理想的并购对象》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并购市场参与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战略并购中,选择目标方是首要而关键的一环,涉及诸多的具体事项,需要对目标方进行尽职调查,而尽职调查作为一种流程和技术,其意义已经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认可和重视,完善的尽职调查对于详细了解目标方是有益的。在此之前,并购方在分析自身的并购能力时亦对自身的资源情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并购能力分析和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决策者能够判断候选目标方是否与并购方是匹配的。只有初步被判断为匹配的并购双方才有继续进行谈判和磋商的可能。可见,并购匹配性的判断对于并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了解并购双方各自的资源情况相对容易,但是,决策者在判断并购双方的匹配性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匹配的并购双方是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这一观点已经获得了共识,然而迄今为止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清晰地给出匹配的确切内涵和影响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对匹配程度进行正确的衡量。如何从正确的角度切人,找出隐藏在并购匹配性背后的潜规则,确定判断并购匹配性的标准就成为实践对理论提出的迫切要求。
  (2)并购匹配研究是丰富和完善并购理论的客观需要
  只有不断发展并购理论,才能够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相对于百年的并购历史而言,并购理论的系统研究显得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不同的学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并购现象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并推动了并购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但是,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产物,必然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甚至消亡的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建立并发展系统的并购理论,进而指导并购实践就成为有志于此的学者们的使命。从战略决策过程的角度出发,并购理论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主题:并购动因、并购边界、并购能力、并购方向、并购匹配、并购协同、并购绩效、并购进化等(张秋生,2004)。按照决策顺序,我们可以发现,并购匹配研究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它既是并购战略决策之后企业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又是决定随后的协同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并购整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并购匹配研究的意义可窥见一斑。目前,并购匹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出并购双方匹配的规律,建立匹配分析的理论框架,并进而对并购双方的匹配性进行衡量和检验。
  ……
展开
目录
代序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实践中的并购活动
1.1.2 并购理论研究进展
1.1.3 并购匹配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战略并购
1.2.2 并购匹配
1.2.3 资源、资产和能力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结论及预计创新点
1.5.1 主要结论
1.5.2 预计创新点

第2章 并购匹配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战略管理学派——战略匹配的研究文献
2.1.2 组织行为学派——组织匹配的研究文献
2.1.3 过程学派——战略匹配和组织匹配的权衡研究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论
2.4 研究空间

第3章 并购匹配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哲理层次的思考
3.1.1 企业是由资源和关系构成的系统
3.1.2 并购为新系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
3.1.3 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系统表现
3.1.4 并购成功的内外因分析
3.2 并购双方匹配的基础——资源
3.2.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历史演进
3.2.2 对资源含义、分类及性质的探讨
3.2.3 基于并购匹配研究的企业资源分类
3.3 资源匹配与并购价值创造
3.3.1 有形资产匹配与规模经济效应
3.3.2 知识资本匹配是并购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
3.3.3 企业价值最大化——匹配的财务表述
3.4 小结

第4章 战略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机理分析
4.1 并购匹配分析的基本模式
4.1.1 战略匹配决定并购创造价值的潜力
4.1.2 组织匹配决定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
4.1.3 对已有并购匹配分析模式的反思
4.2 以资源匹配为核心的并购匹配分析模式
4.2.1 并购匹配分析的一般框架
4.2.2 资源匹配分析的价值链模式
4.3 战略并购双方有形资产的匹配性分析
4.3.1 金融资本的基本分析
4.3.2 实物资本的基本分析
4.3.3 基于价值链的有形资产匹配的机理分析
4.4 战略并购双方人力资本的匹配性分析
4.4.1 人力资本的基本分析
4.4.2 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本匹配的机理分析
4.5 战略并购双方组织资本的匹配性分析
4.5.1 企业并购中面临的组织问题
4.5.2 管理风格的基本分析
4.5.3 文化的兼容性分析
4.5.4 基于价值链的组织资本匹配的机理分析
4.6 战略并购双方关系资本的匹配性分析
4.6.1 关系资本的基本分析
4.6.2 基于价值链的关系资本匹配的机理分析
4.7 资源匹配分析的一般机制
4.7.1 资源匹配的基本类型
4.7.2 并购双方资源匹配性评判思想
4.8 小结

第5章 战略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程度的评价
5.1 战略并购双方匹配性的评价方案设计
5.1.1 匹配性评价的基本思想
5.1.2 资源匹配性的评价
5.1.3 并购匹配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5.2 资源匹配程度的评价模式
5.2.1 资源匹配评价的概念模型
5.2.2 有形资产的匹配性评价
5.2.3 人力资本的匹配性评价
5.2.4 组织资本的匹配性评价
5.2.5 关系资本的匹配性评价
5.3 资源匹配程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5.3.1 资源匹配性的评价准则
5.3.2 资源优势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5.3.3 资源匹配性评价的建模思路
5.4 资源匹配程度评价算例——以人力资本为例
5.4.1 人力资本优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5.4.2 并购双方人力资本匹配程度的评估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并购匹配性的综合评价
6.1 神经网络用于并购匹配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6.1.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BP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
6.1.3 神经网络用于匹配性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并购匹配预测模型
6.2.1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取值规则
6.2.2 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流程
6.2.3 BP网络结构设计
6.3 并购匹配预测模型的训练和测试
6.3.1 并购匹配预测模型的训练
6.3.2 并购匹配预测模型的测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
7.1.1 研究结论
7.1.2 本书的创新之处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并购匹配预测模型拟定样本及其判别值
附录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