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劳动经济学.2012年第8卷第1期.2012 Vol.8 No.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2617
  • 作      者:
    都阳,张建武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劳动者权益维护是中国迈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后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日趋完善,但维权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所有制和城乡户籍分割是主导劳动者权益维护的核心因素,维权问题突出的农民工群体虽然逐渐受到政策关注,但实际权益提升缓慢,体制内外劳动者的权益相差悬殊;人力资本要素和工会力量的作用相对较弱,基层劳动者通过提升个体素质或集体声音改善权益状况的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劳动者多样化的维权需求虽然能在政策制定中得到反映,但是工会主要依据国家需要行使维权职能,因此相对民主政治、依法维权、工时等权益而言,国家政策关注的就业权益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中更受到重视。总体而言,中国的维权制度并非部分研究所描述的那样没有对劳动者权益维护产生正面影响,而是表现为“局部有效性”和“供需非均衡”并存。
展开
精彩书摘
  有关党、政府和工会的维权机制,研究者们多数采用“组合主义”或“法团主义”范式进行分析。陈佩华(1993)认为中国劳动者的维权在“国家组合主义”(state corporatism)的模式下运作,全国总工会、各部委、其他各类全国性团体以及地方基层组织均在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下开展维权活动。由于维权与政治稳定之间需要达成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从国家组合主义向社会组合主义(social corporatism)的演变以及维权机制的改革也是温和而渐进的,农民工和非国有工业部门的工人融入组合主义结构的进程缓慢,因而其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安戈、陈佩华,2001)。陈峰(2003)认为中国的工会既有国家属性又有社团性质,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机构和工人组织的身份冲突,中国工会维权的现实作用较为有限。张允美(2003)则通过构建“工会与党一国家关系的循环模式”说明,国家发展为主的目标取向和全球竞争体制下的资本优先逻辑,使得中国工会主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难以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王向民(2008)也认为在国家法团主义的框架下,中国工会转型和工人维权始终面临困境,社会法团主义的形成和中国工人的维权进程最终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工人的成熟。
  有关工人、雇主代表组织与政府三方机制的作用,研究者们对于其能否解决中国的劳动者权益维护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研究认为这一机制可能在维护劳动报酬权益、安全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唐钧,2004;陈黎,2003)。
  ……
展开
目录
论文
社会转型期的劳动者权益维护制度及其绩效——基于中国劳动者权益维护的实证分析
中国劳动者被“过度”保护了吗?——对劳动力市场工作安全性程度的评价研究
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关于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间工资差异的经验分析
农业贸易自由化、财政支农与农村减贫
控股类型、垄断程度与薪酬-绩效敏感度——对高管薪酬不对称性和粘性的检验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与农民需求
创业行为对总体就业水平的影响——利用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再认识——新时期中国收入分配国际研讨会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