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刻板印象内容的理论模型
1 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取向
1.1 刻板印象的研究演化
1.2 刻板印象的理论流派
1.3 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
2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2.1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基础:热情与能力维度及其依据
2.2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
2.3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研究例证
2.4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发展:系统模型
2.5 评价与展望
3 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3.1 “大二”模型及理论解释
3.2 “大二”模型的理论焦点
3.3 研究总结与展望
4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
4.1 社会认知中的热情与能力
4.2 热情与能力的可能关系
4.3 影响热情和能力关系的因素
4.4 研究展望
第二篇 刻板印象的测评方法
5 刻板印象的外显测量
5.1 图片法
5.2 社会距离量表法
5.3 典型特征指派法
5.4 共享归因百分比法
5.5 诊断性比率法
5.6 内隐人格及亚分类法
5.7 关联特征聚类法
5.8 同质性评定法
5.9 总结和评价
6 内隐联想测验
6.1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
6.2 内隐联想测验的机制
6.3 内隐测量的多成分分离
6.4 内隐联想测验的心理测量属性
6.5 单一评价对象的内隐测量
7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7.1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的原理
7.2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的测量特性
7.3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的应用及变式
7.4 评价与展望
8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
8.1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本质
8.2 句子完成任务与归因任务
8.3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实验设计
8.4 刻板印象解释偏差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篇 性别刻板印象
9 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心理机制
9.1 认知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
9.2 行为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
9.3 情绪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
9.4 评价与展望
10 青少年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
10.1 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构假设
10.2 性别刻板印象量表的编制
10.3 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的特点
10.4 青少年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11 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测量
11.1 情绪性别内隐刻板印象实验
11.2 负性情绪的归因实验
11.3 正性情绪的归因实验
11.4 总体分析与讨论
第四篇 年龄刻板印象
12 大学生的年龄刻板印象
12.1 年龄刻板印象的研究回顾
12.2 年龄刻板印象的测量
12.3 年龄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13.1 老年人刻板印象的情境效应
13.2 专业能力情境下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13.3 道德与专业情境下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的比较
13.4 家庭和运动情境下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14 观点采择与年龄刻板印象
14.1 观点采择与刻板印象
14.2 观点采择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影响
14.3 共情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调节作用
第五篇 国民与民族刻板印象
15 青少年对若干国民与民族的刻板印象
15.1 国民或民族刻板印象的评价维度
15.2 青少年对十个国民与民族的刻板印象
15.3 青少年对国民或民族刻板印象的内群体偏好
16 儿童对“中国人”的形象评价
16.1 国家认同感的心理结构
16.2 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
16.3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中国人”的形象评价与喜好
16.4 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形象评价与信息来源
17 青少年对中国和美国的社会表征
17.1 社会表征的理论
17.2 对中美两国社会表征的焦点组研究
17.3 对两国国民及国家的社会表征的问卷调查
17.4 总体分析与讨论
18 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对中国的社会表征
18.1 对中国的认知表征的结构维度
18.2 对中国的认知表征的现状
18.3 对中国的评价表征的结构维度
18.4 对中国的评价表征的偏向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