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3664
  • 作      者:
    谢霖,谢静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谢霖,1937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1961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河北省政协常委(第六、七届)、河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第七届)。撰写学术著作《东方社会之路——马史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东方的复兴——对小平与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99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谢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学术论文60多篇。

  谢静静,1973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人,2011年北京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为《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获法学硕士学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撰写了《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关于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等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的思想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的异化性质与形式向劳动新的社会形式的再转化。本书根据马克思关于“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的思想,论述了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趋势,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规律。本书探讨了马克思的许多很少被人理解的重要思想,特别是1847年关于辩证运动的实质的思想,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研究和探讨。
展开
目录
绪论 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发展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篇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
一 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
二 历史事实: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 争论焦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是否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
第二章 “西方化”、“欧洲化”不是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
一 “欧洲化”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二 马克思从来没有主张亚洲国家走“西方化”、“欧洲化”的道路
三 马克思为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非西方化、非欧洲化的发展道路
四 资产阶级背叛了欧洲1848年革命
五 马克思期待东方社会进行“根本的革命”和“伟大的社会革命”
六 关于历史报应的规律
第三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一 为什么要重提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二 马克思通过农村公社的研究形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
三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辩证矛盾结构及其内在的三重矛盾
四 东方社会历史发展模型的初步建构
五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世界历史整体双重的发展
第四章 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魏特夫对马克思的曲解
一 东方社会结构决定了它不能走“西方化”的道路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通过革命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 魏特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
第五章 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绝对化和普遍化
一 马克思反对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
二 马克思明确表示同意关于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同的历史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
四 资本拜物教是“西方化”迷思的根源
第六章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极端不幸的灾难
一 马克思对“俄国道路”问题的明确回答
二 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俄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三 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和“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四 “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七章 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是对“自然历史过程”的超越
一 对“自然历史过程”超越的条件
二 对人类解放的追求
三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四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改造

中篇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第八章 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
一 必须为农村公社的进化和发展创造正常的条件
二 “必须有俄国革命”
三 俄国革命的基本内容:通过新形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 评“主观情绪的直接产物”
第九章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革命的期待和预言
一 两种错误观点必须澄清和批判
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公社继续存在
三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四 俄国在双重意义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五 驳旧中国“半资本主义论”
第十章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互相补充: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一 我们面临什么挑战——
二 恩格斯“修正”了马克思吗
三 恩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四 “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五 不可少的条件:“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西方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发生”
六 “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
第十一章 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蓝图
一 抛弃劳动组合的“自发”形式
二 列宁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体化为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纲领
三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的重大意义
四 土地革命:通过集体农业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十二章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 探索“中国道路”的三个阶段
二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三 毛泽东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一 马克思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
二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十四章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一 矛盾特殊性是分析和认识任何社会形态的出发点
二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对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三 社会主义已经不是“空泛的假设”,而是壮丽的现实

下篇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异化为资本,扬弃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十五章 美国:“一个独特的国家”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美国的历史与现实
二 安兰德是如何描绘美国的
三 美国的独特性与现实
第十六章 国债危机:美国经济面临破产
一 “天堂”怎么了
二 美国的债务是怎样发生的
三 财政赤字和发放公债:“致富的主要源泉”
四 美国如何应对国债危机
五 “国债,即国家的让渡”
六 公债通过货币形式转化为资本
七 “利用国家权力”
第十七章 警世箴言: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质与人的异化
一 信用制度“必然形成”
二 “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
三 信用业:“完全的异化”
四 “信用业同人相异化的性质”
五 马克思告诉我们什么
第十八章 股份资本、银行资本与资本的扬弃
一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二 “生产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
三 “救世的信用幻想”
四 “信用幻想”与美国的国债危机和债务重组
五 为什么要重提异化问题
六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特点
七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含义和实质
第十九章 资本的起源和扬弃
一 马克思为什么提出要研究资本的起源问题
二 资本的起源表现为“劳动的让渡过程即异化”
三 一个新的伟大时代:资本向劳动的再转化
第二十章 警世箴言: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的根源及其制度基因
一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二 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三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及其当代的思考
四 21世纪的“资本论”在哪里

总论 马克思的辩证融合哲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一 马克思的一个长期被埋没、被漠视的重要思想
二 正确地认识对立面统一和对立面斗争的相互关系
三 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
四 马克思辩证融合哲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