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
邓小平是作为散工被招进工厂的,并且与之签订了两年的合同。按合同规定:每天工资9法郎,扣除1法郎,待两年合同期满时再一并发还,并奖励200法郎。但倘若无故退工,则所扣的钱作为赔偿费用。在克鲁梭钢铁厂做散工是最苦的:每天只是做零散杂活,在温度很高的车间中跑来跑去劳动的强度很大;经常还要加班,“睡眠颠倒、饮食无常,真和机械一样不分早晚昼夜,要做就做,要停就停”。这对年仅16岁的邓小平来说苦不堪言。给这艰苦的工作雪上加霜的是工厂中工头对于他们的歧视与侮辱:工头会无时无刻地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不允许他们有一丝的懈怠,就更不用说是休息了,只要稍有一点的放松就会引来工头的辱骂。在邓小平后来的回忆说:“生活的痛苦,资本家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他甚至还开玩笑说:“我之所以个子不高,是因为身体发育时期在法国做工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造成的。每当我能够得到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由于这种身体上的劳累与工头对于精神上的“折磨”双重原因,邓小平终是不堪忍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克鲁梭钢铁厂。这样,邓小平到法国后最初的勤工实践,不到一个月即告结束,他的留法实业救国的梦想也开始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动摇。
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对于邓小平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段时间的散工生活让他对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和工业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也让他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亲身体会到了身为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压迫与剥削。除此之外,这段时间让他结识了很多年长的勤工俭学生赵世炎等人。赵世炎在当时已经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他之所以会到钢铁厂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华工和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开展工作、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发展更多的共产党人。为了这个目的,赵世炎等人在克鲁梭钢铁厂组织了“华工组合书记部”,并陆续成立了华工工会、工人夜校、华工俱乐部、工余读书会等工人团体,还创办了油印刊物《华工周报》。他们还在节假日里向华工与勤工俭学生们介绍国内外时事动态、揭露与批判资本家们对于工人阶级剥削的恶行等。
离开克鲁梭钢铁厂的邓小平,再一次开始了为生活四处奔波,直到他来到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厂做临时工。从1922年2月13日到1923年3月7日,除中间一次为了求学而短暂辞职外,邓小平一直在这里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加工橡胶套鞋。在法国的几年时间里,邓小平先后有4年左右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只有仅仅1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远离家乡的邓小平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不易与资本家们的剥削,这些都让他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的精神、意志、性格都受到了很大的磨炼。
邓小平后来回忆道:“一到法国,听先到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的介绍,知道那里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年,所需劳动力已大不似大战期间(即创办勤工俭学期间)那样紧迫,找工作已不太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了确是这样,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工业救国”的幻想破灭了,但是邓小平的救国道路并没有终止。当时在法国的蒙达尼已聚集了不少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有识之士,蒙达尼也是旅欧中国学生共产主义的发源地之一。1922年6月,在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共产党优秀分子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在蒙达尼建立了第一个少共支部。赵世炎每次到蒙达尼来,都会到哈金森工厂组织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就在这一年的夏天,邓小平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踏上革命道路的邓小平,当时年仅18岁!邓小平曾这样回忆道:“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余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员。我的入团介绍人是萧朴生、汪泽楷两人。”自此之后,邓小平不单单是一名工人,更是一名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