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信仰研究》: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知识、哲学与信仰看做是一致的,这种联系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理论表现。一是“双重真理论”中所体现的理性(知识、哲学)主导、统一信仰的思想,主要代表如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康等。二是信仰决定理性(知识、哲学)的思想。如奥古斯丁、安瑟尔谟的基本立场“信仰寻求理解”,他们认为信仰是知识、哲学的基础,没有信仰,就不能获得真理。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意志的集中体现,善的意志决定的信仰,先于用理智获取的知识。
除此之外,在知识、哲学与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理论表现,认为信仰与理性(知识、哲学)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阿奎那认为,由于上帝是超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共同根源,超自然知识与自然知识、信仰真理与理性真理不可能相互矛盾,而是统一的。理性在自然界中获得的真理,不可能对上帝信仰产生损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信仰真理;同样地,信仰通过上帝启示获得的信仰真理,也不可能对理性真理产生任何损害,只会增加理性认识的确切性。理性认识由于人性的软弱等缺陷,不可能不犯错误,而上帝具有绝对权威,上帝本身就是真理,因此需要通过信仰、依靠上帝启示来克服理性认识的局限性。托马斯强调,“至于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也必须用上帝的启示来指导。凡用理智讨论上帝所得的真理,这只能有少数人可得到,而且费时很多,还不免带着许多错误”。理性认识无不需要信仰的帮助,以保证其确切性。
关于知识和信仰关系的三种类型的理论中,“双重真理论”更有助于推动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双重真理论”一方面肯定神学真理、启示真理,另一方面更高度肯定理性真理,甚至要求启示真理不能够违背理性真理,这与近代启蒙哲学倡导的以理性反对迷信的理性至上精神是一致的。而信仰决定理性的思想,实质在于固执地坚持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并以这种信仰来裁剪理性认识,这种观念是与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道路根本相背离的。当然,这种理论中关于人的非理性因素(如意志)促进了理性认识的思想具有一定合理性。那种认为理性与信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突出了理性的作用,比第二种类型的“信仰决定理性”更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运用理性独立自主去探寻真理,但是,这种思想主张理性真理与启示真理都是真理的不同表现,都统一于上帝,实质上是为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
与上述三种类型理论相比较,康德关于知识与信仰的认识更接近于“双重真理论”,但是又不同于“双重真理论”。康德高度肯定理性的作用,甚至主张“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与“双重真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正如黑格尔所认为,“康德哲学的最后结果是启蒙思想”。康德的观点不同于严格的“双重真理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康德认为理性真理、科学真理可以认识,而启示真理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不存在的,信仰只是人的一种假设。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范围进行划界,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建立在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基础上,这些知性范畴只在现象界有效,也即是人的先验性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在现象界有事实与之相对应;而信仰则是人依靠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的法则,对于那些并没有现象界事实与之一一对应的对象作出的判断,这是错误运用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的结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