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信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56774
  • 作      者:
    谷生然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信仰研究》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形态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中心问题,揭示多种社会信仰形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由于我国是在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十分突出。这一危机与传统儒学信仰虚无化问题相互交织,加剧了我国社会信仰领域的现代性困境。*书*后,分析了促进我国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根本措施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社会信仰研究》: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知识、哲学与信仰看做是一致的,这种联系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理论表现。一是“双重真理论”中所体现的理性(知识、哲学)主导、统一信仰的思想,主要代表如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康等。二是信仰决定理性(知识、哲学)的思想。如奥古斯丁、安瑟尔谟的基本立场“信仰寻求理解”,他们认为信仰是知识、哲学的基础,没有信仰,就不能获得真理。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意志的集中体现,善的意志决定的信仰,先于用理智获取的知识。

  除此之外,在知识、哲学与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理论表现,认为信仰与理性(知识、哲学)相辅相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阿奎那认为,由于上帝是超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共同根源,超自然知识与自然知识、信仰真理与理性真理不可能相互矛盾,而是统一的。理性在自然界中获得的真理,不可能对上帝信仰产生损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信仰真理;同样地,信仰通过上帝启示获得的信仰真理,也不可能对理性真理产生任何损害,只会增加理性认识的确切性。理性认识由于人性的软弱等缺陷,不可能不犯错误,而上帝具有绝对权威,上帝本身就是真理,因此需要通过信仰、依靠上帝启示来克服理性认识的局限性。托马斯强调,“至于人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也必须用上帝的启示来指导。凡用理智讨论上帝所得的真理,这只能有少数人可得到,而且费时很多,还不免带着许多错误”。理性认识无不需要信仰的帮助,以保证其确切性。

  关于知识和信仰关系的三种类型的理论中,“双重真理论”更有助于推动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双重真理论”一方面肯定神学真理、启示真理,另一方面更高度肯定理性真理,甚至要求启示真理不能够违背理性真理,这与近代启蒙哲学倡导的以理性反对迷信的理性至上精神是一致的。而信仰决定理性的思想,实质在于固执地坚持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并以这种信仰来裁剪理性认识,这种观念是与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道路根本相背离的。当然,这种理论中关于人的非理性因素(如意志)促进了理性认识的思想具有一定合理性。那种认为理性与信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突出了理性的作用,比第二种类型的“信仰决定理性”更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运用理性独立自主去探寻真理,但是,这种思想主张理性真理与启示真理都是真理的不同表现,都统一于上帝,实质上是为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

  与上述三种类型理论相比较,康德关于知识与信仰的认识更接近于“双重真理论”,但是又不同于“双重真理论”。康德高度肯定理性的作用,甚至主张“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与“双重真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正如黑格尔所认为,“康德哲学的最后结果是启蒙思想”。康德的观点不同于严格的“双重真理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康德认为理性真理、科学真理可以认识,而启示真理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不存在的,信仰只是人的一种假设。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范围进行划界,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建立在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基础上,这些知性范畴只在现象界有效,也即是人的先验性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在现象界有事实与之相对应;而信仰则是人依靠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的法则,对于那些并没有现象界事实与之一一对应的对象作出的判断,这是错误运用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社会信仰问题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仰、社会信仰与和谐社会
一、知识与信仰的对立与融通
(一)哲学史的回顾——关于知识与信仰的对立
(二)哲学史的考察——关于知识与信仰的融通
(三)信仰以理性、知识为基础
二、社会信仰:特定社会的公共信仰
(一)社会信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社会信仰的本质
(三)狭义宗教与广义宗教
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信仰的核心目标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模式
(三)和谐社会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种现代社会信仰
一、社会信仰的历史形态
(一)信仰是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二)传统社会信仰:宗教信仰与儒学信仰
(三)现代型社会信仰的三种基本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合法性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共产主义:积极扬弃私有制
(二)共产主义基础:生产力高度发达
(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入的丰富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历史前提
一、人类社会:在冲突与合作中进化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进化的奇迹
(二)意识、劳动推动人类文明进化
(三)人类社会在私有财产困境中发展
二、基督教信仰与理性——“上帝消亡”
(一)西方传统文化特质是理性精神
(二)基督教信仰与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
(三)基督教信仰的危机:上帝存在问题
三、近代政治国家理想及其困境
(一)霍布斯的政治国家思想
(二)洛克的自由国家思想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一、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初步形成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初步探索
(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初步探索
(三)实践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正式确立
(一)共产主义信仰要求创立新哲学形态
(二)实践的唯物主义
(三)生产力、分工与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入探索
(一)现代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入探寻
(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探索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德国形态”与“苏俄一苏联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德国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苏俄一苏联形态”
(三)两种信仰形态的经验教训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形态”
(一)“中国形态”的形成:武装夺取政权
(二)“中国形态”的成熟:经济社会深入发展
(三)“中国形态”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
(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三)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客观真理相融合

第七章 我国社会信仰的现代性困境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
(一)经济关系变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影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政治困境
(三)文化困境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
二、儒学信仰的虚无化困境
(一)新文化运动中儒学信仰虚无化
(二)新时期儒学信仰发展艰难
三、儒学信仰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儒学信仰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儒学信仰对文化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儒学信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八章 建设和谐的社会信仰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观
(一)真理融贯论、真理符合论与真理虚无论
(二)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真理观
(三)科学信仰的实践要求:面向真理生活
二、和谐信仰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
(二)积极弘扬传统社会信仰的当代价值
(三)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相互融通
(三)“中国形态”的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基础
(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三)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客观真理相融合

第七章 我国社会信仰的现代性困境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
(一)经济关系变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影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政治困境
(三)文化困境制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
二、儒学信仰的虚无化困境
(一)新文化运动中儒学信仰虚无化
(二)新时期儒学信仰发展艰难
三、儒学信仰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儒学信仰对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儒学信仰对文化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儒学信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八章 建设和谐的社会信仰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观
(一)真理融贯论、真理符合论与真理虚无论
(二)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真理观
(三)科学信仰的实践要求:面向真理生活
二、和谐信仰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
(二)积极弘扬传统社会信仰的当代价值
(三)多种信仰形式相互竞争,相互融通
……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