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40503
  • 作      者:
    (荷)罗杰·梅杰主编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分析了赛莱菲耶的弱点:尽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也引起分化和教派纷争。赛莱菲耶强调经训,把文本作为真理的源泉,同样导致分化并削弱了赛莱菲耶运动。赛莱菲耶的强硬派排斥异己,谴责对手为不信者,并开除其教籍、排他引发冲突,不仅与伊斯兰教其他教派如什叶派失和——甚至把什叶派断为非穆斯林——而且与穆斯林兄弟会以及其他的赛莱菲耶派别不和。吉哈德-赛莱菲耶和非政治的赛莱菲耶互相攻击,政治赛莱菲耶谴责非政治的赛莱菲耶和吉哈德-赛莱菲耶。由此看来,将来赛莱菲耶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其自称通往真理的断言也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展开
精彩书摘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
  马克迪西同意阿尔巴尼的观点,认为《古兰经》第5章第44节的降示与犹太人相关,他也同意他们的不信道是“大不信道者”。但是,马克迪西坚持认为,全面的非伊斯兰的统治是“大不信”,无论有没有犯罪、允许或拒绝。他驳斥阿尔巴尼的观点,说这节经文没有提到犹太人在内心不信仰伊斯兰教。换言之,他主张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证明其犯罪、允许或者拒绝。这意味着明确宣称某人是“不信道者”无需证据证明,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经文用在政治家身上?他们同样没有明确宣布不信教。假如在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犹太人是真正的不信者,他们的大不信出于他们的行为,那么为什么不能断言当代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是不信者,他们人为制定的法律就能证明这个结语。据此,马克迪西想要说明,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解释《古兰经》第5章第44节,他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语:经文和“不信道者”适用于当代的政治家。
  马克迪西的思想把赛莱菲耶“效忠与拒绝”当作他的论证基础,赋予其政治含义并将其与不信道者相联系。此外,同样运用赛莱菲耶的论证,把现代政治家断为异教徒甚至多神教徒。其论述远远超出了库特卜和法拉吉的相对简单的陈述。马克迪西标榜自己是精通赛莱菲的人。这样,马克迪西一方面对“效忠与拒绝”做出了完全符合赛莱菲耶的解释,另一方面又触及到其他思想家试图推翻伊斯兰世界统治者的核心问题。
  结语
  本章阐明“效忠与拒绝”这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严格的、激进的,其意义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伊斯兰教沿用部落社会的“效忠与拒绝”概念,早期伊斯兰教几个教派(如哈瓦利吉派,什叶派)非常重视“效忠与拒绝”,强调对本派的效忠、对他派的拒绝,但早期逊尼派却将“效忠与拒绝”视作比达尔(标新立异)。伊本·泰米叶把“效忠与拒绝”作为反对宗教革新的工具,使得其内涵发生变化。他的思想影响了18-19世纪的罕百里学者,其中最重要的两位学者是苏莱曼·伊本·阿布拉·拉赫曼·谢赫和哈默德·伊本·阿里·伊本·阿提克,此二人重新梳理这个概念,使之成为本质上源于认主独一、具有鲜明伊斯兰特征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
  20世纪,“效忠与拒绝”发展出两个不同的支派:一是以沙特学者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在社会领域采取严格的“拒绝”态度,但对沙特执政者很宽容,并且认识到了已形成的政治界线。另一派由朱黑曼·乌泰比开始,激进地把“拒绝”用于沙特统治,1979年又试图推翻沙特政府。此派影响了名噪一时的吉哈德一赛莱菲耶学者阿布·穆罕默德·马克迪西。
  马克迪西的主要工作在于,他把“效忠与拒绝”和政治及不信道者联系起来,将其变成一种通过吉哈德反对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的理论。他不满伊斯兰执政者的政治与法律。此外,他通过论证赋予“不信道者”这一概念新的内涵,使其更具赛莱菲耶色彩。通过借用其他学者确定的“效忠与拒绝”与“认主独一”之间的联系,他把“效忠与拒绝”的反政府的暴力色彩转化为伊斯兰基本信仰的自然延伸。通过这种方法,马克迪西把“效忠与拒绝”这一原本适用于宗教领域的观念变成其激进思想的核心,并将其视为每个穆斯林义不容辞的义务。
  马克迪西著作的深厚的赛莱菲耶基础在于他对“效忠与拒绝”以及“不信道者”的独特阐释,加之他熟悉好几个伊斯兰国家的政治体制,因此,马克迪西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赛莱菲耶行动主义者的著名精神领袖。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赛莱菲耶的教义思想:论赛莱菲思想与行为的性质
第二章 在革命与非政治之间:纳斯尔丁·阿尔巴尼及其对当代赛莱菲耶的影响
第三章 激进观念的变化:阿布·穆罕默德·马克迪西的“效忠与拒绝”思想
第四章 吉哈德一赛莱菲耶与什叶派:反什叶派的思想根源
第五章 赛莱菲耶在巴基斯坦:新圣训运动
第六章 赛莱菲耶与政治:赛莱菲耶对伊斯兰主义的批判——当代苏丹伊斯兰政治运动的思想、分歧及其问题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亚赛莱菲耶运动中的冲突
第八章 劝善戒恶的社会活动原则:埃及伊斯兰团
第九章 赛莱菲耶在巴勒斯坦的形成:去巴勒斯坦化的局限性
第十章 吉哈德一赛莱菲耶:圣战的赛莱菲还是革命者?
第十一章 组织内部的争论:吉哈德一赛莱菲耶关于策略、塔克菲尔、极端主义、自杀式爆炸和启示意义的争论
第十二章 阿布·穆萨博·苏里对赛莱菲耶吉哈德思潮的批判
第十三章 沙特阿拉伯吉哈德一赛莱菲耶的地方性和全球性研究
第十四章 也门赛莱菲耶的跨国性
第十五章 发展与分裂:埃塞俄比亚贝尔的赛莱菲耶运动
第十六章 法国赛莱菲耶的思想、实践及矛盾性
第十七章 “正统”伊斯兰教的吸引力:赛莱菲耶和英国穆斯林青年
第十八章 变化中的世界观和人际关系:两位荷兰赛莱菲耶女性探究
附录
附录一:编著人员简介
附录二:赛莱菲耶思想家和领导人简介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