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0533
  • 作      者:
    郑洁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洁,1974年生,四川泸州人,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重庆市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1997年和200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公共管理(MPA)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兼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政治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研究》(2009)、《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2012)2项、省部级课题14项;出版《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研究》等学术著作4部,参编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分析网络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理论入手,紧密结合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注重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进行调查与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原则与机制、传播模式、有效途径、经验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从而为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与参考,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维护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展开
精彩书摘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随着网络文化信息趣味性和新鲜性的不断提升,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却有所下降,因此,在网络传播视域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除了传播正面健康的信息外,还要警惕错误或不良信息的渗透和介入。三是传播媒体的互动性增强。互联网以其集图、文、声、像、视频、音频于一身的巨大优势,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性,大大提升了网络载体的理论教育功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覆盖范围。但是,网络的功能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彻底代替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挑战中将会得到新的发展。所以,必须把传播媒体和现代媒体整合起来,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四是受众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网络传播视域下,受众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论兴趣和理论需要,主动选择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和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时间和顺序,甚至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同时具有受众和传播主体的双重身份,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要善于把受众转化为传播者,形成巨大的传播合力,增强传播主体力量,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3.传播方式的变革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互动的产物,改变着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内在结构方式和运行方式,把人类推向一个崭新的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传播就是把各种现实形态的文化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和转化,生成新型的文化信息,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数字化传播使人类文化信息传播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更加复杂,传播形式更为多样。数字化传播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主流学习方式。在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人们传播方式革命带来的学习方式革命,加快研发和建设各级各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软件、平台、交互工具、网站,抢占传播阵地,扩大受众面。传播主体要积极为传播活动营造优质的传播环境,为受众提供便利的传播条件,引导各类受众自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型主体,不断扩大传播主体队伍,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队伍保证。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  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研究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研究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四)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评析
三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网络调研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五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  网络传播的特征与优势
(一)信息容量的无限性
(二)传播反应的即时性
(三)媒体功能的融合性
(四)传受双向的互动性
(五)发布主体的开放性
(六)休闲文化的创新性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及其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命题的解读
(二)网络传播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生态的变革
(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优势
第二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研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研的总体概况
(一)调研的基本方法
(二)调研的样本特征分析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现状分析
(二)对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探索
(一)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团队
(二)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群众地位
(三)统筹传播优势,实现媒介融合
(四)丰富理论内容,提高网民兴趣
(五)优化传播形式,满足大众需要
(六)注重现实需要,重塑理论形象
(七)运用数据分析,把握宣传动态
(八)加强统一管理,构建新型机制
(九)科学监测舆情,强化舆论引导
第三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三)网络传播助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
二  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要求
(一)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传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的基础条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四)网络传播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更具吸引力
三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的新发展
(一)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提供了崭新的舞台
(二)网络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拓宽了发展的视野
第四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与机制
一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原则
二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
(一)目标、动力机制
(二)教育、学习机制
(三)政策、管理机制
(四)考核、评估机制
第五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构建
一  以传播者精英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全面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
(二)重点提升传播者的传播素养
(三)不断加强传播者的科学管理
二  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基于网络话语平台的引领型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对话平台的交流型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实践平台的信息型传播模式
三  以传播信息亲民化为取向的模式
(一)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分析
(二)网络时代的受众特点分析
(三)利用互联网,让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
第六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索
一  设置网络传播议程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的议程设置及其特征
(二)设置网络传播议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传播议程的设置
二  提升网络主体素质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基本构成
(二)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素质的提升
三  优化网络传播环境
(一)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及其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环境存在的主要困境
(三)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化
四  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
(一)改进网络传播教育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二)网络传播教育的具体方式
(三)网络传播教育方式的改进
第七章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  宣传引导,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路径意识
(一)注重理论指导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二)体现实践强化作用,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三)发挥政策推动作用,发展网络传播路径意识
二  改革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阵地
(一)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
(二)运用主流微博,拓展传播新渠道
(三)开通专家博客,拓展传播新平台
(四)设立专业论坛,开辟传播辩论场
(五)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形式多元化
三  活力精干,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网络队伍
(一)聘请专家团队,精炼传播内容
(二)引进技术骨干,搭建传播平台
(三)培养多元人才,丰富传播形式
四  新旧融合,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配合机制
(一)网络媒体及时更新,体现大众化网络传播效率
(二)传统媒体深入基层,完善大众化传播全面覆盖
(三)传统网络相互渗透,促进大众化传播互动配合
附录  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调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