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点扫描(2014-2015)》:
近年来就历史问题引发的争论一直是中日两国间焦灼关系的“助燃剂”,对此中日政府不断交涉,民间反应持续升温。自2012年4月东京都知事(即东京市市长)石原慎太郎代表东京市政府宣布将“购买”钓鱼岛开始,中日双方就开始了剑拔弩张的对抗,同时在舆论上也走向全面的外交文宣战,摆明各自立场,阐述自身原则,作出相应姿态。随着两国之间争端的不断升级,双方在舆论场上已呈“剑拔弩张”之势,业已成为中日进行全面博弈的主阵地之一。
一、中日间历史与现实问题概述
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敏感度极高的问题之一,而分歧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彼时至今随着两国关系的时好时坏,该问题也历经波折。关于中日历史问题,内容庞大、历程久远,本文以安倍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为研究起点展开梳理研究。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以下简称“外交部”)官方网站上所记载登出的讯息为准。同时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朝日新闻》、NHK、高盛调查机构等国内外权威主流媒体的相关资讯为辅作出分析。
根据现有的学术研究表明,中日两国学者之间就该重大敏感问题各持己见,存在严重分歧。笔者认为,中日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冲突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战争责任的认识和反省;二是领土岛屿争端这一尖锐问题。
(一)关于对战争责任的认识和反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已将日本对华战争的性质判定为侵略战争,并且对日本侵华战争的首要战犯根据国际相关法律分别处以极刑,作出严惩,警戒世人,在整个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于其侵略行为所受的惩罚,日本政府早已宣布接受军事法庭的判决结果。由此可见,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判定是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并且是日本政府供认不讳的历史事实。但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保守主义内阁一直奉行战争责任的双重标准:国际上,只承担最小限度的战争责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受害国重物质赔偿而轻道义担当;在国内,则竭力掩盖对外侵略战争的真相。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所有涉及到日本战争责任及扰乱视听的历史敏感问题从未被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至于日本社会对于其国家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危害性,没有深刻的反省和认真的理解。
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舆论战
国际热点扫描(2014/2015)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破冰访华,晚宴席间他声称:“过去几十年之间,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对这些行为给中国国民增添的麻烦感到自责,这里再次表示深刻反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其将日本恶意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举国之灾和数千万中国军民的不幸一笔带过,该行为当即遭到总理的驳斥。在随后为缓和并恢复中日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对于给中国国家和人民造成的重大战争伤害表示深刻的反省和深深的自责。应当指出,在含糊其词的“反省”背后,其实是日本无视军事法庭的审判决定,企图推诿战争责任,并且暗藏为其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用心。
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康弘根据当时日本国情的需要,将日本的首要国家发展目标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意图对战后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进行总结:通过对国民意识的改写,摘掉战败国的帽子,呼吁抛弃“虐性的思潮”;以综合安全保障为国家大战略的前提,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争取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贡献的大国形象,从而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大国地位,达成预期目标。1982年6月,歪曲、篡改日本对外侵略历史的参考教科书经由日本文部省审定批准在日本国内出版并下发,造成极坏的影响。日本更是在1985年8月15日所谓的“终战纪念日”发生了战后首相首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公众事件,此举在亚洲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中国,通过官方渠道明确表示将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自此之后,围绕历史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总体来说,战后几十年,日本政府虽不断调整历史责任政策,但总趋势大致不变,集中表现为淡化战争责任,拒绝公开认罪;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不停推动日本政府整体全面“向右转”;日本大多数国民由于长期接受误导性的国民教育从而逐渐为日本政府的右倾政策和右翼保守势力的鼓动所左右。也就有了日本社会出现的改写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部分战后赔偿等为侵略战争史实翻案的诸多事件。这一系列的事件表面看仅是日本右翼势力“卷土重来”,实质则是日本政府的国家大战略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