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做全参与型好男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masculinities and male involvemen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9148
  • 作      者:
    方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追求性别平等的男人?
  因为这可以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更积极的生命体验,让你拥有更和谐的亲密关系、更幸福的亲子关系,使你感到更有力量、更有成就感!
  所以,成为“性别平等男”,不是为了他人,不是为了伴侣,也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你自己!
  当然,作为“性别平等男”,你的一言一行,也将造福他人、影响社会、改变世界。
  常有“白丝带”志愿者问:读什么书,能够最快地理解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白丝带”运动的理念,成为一名真正的“性别平等男”?
  为了回答他们的问题,便有了这本书。

展开
作者简介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毕业,“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职教。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性教育、性多元、男性气质、性别暴力等,在国内外出版著作50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做做全参与型好男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采用社会学理论结合生活现实案例的叙述方法,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对我们的伤害,解析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的关系,倡导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反思男性角色。鼓励更多的男性参与到推进性别平等的日常活动中,关爱家人,解放自己,完成自我成长。《做全参与型好男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是方刚博士近20年来关于男性角色、男性参与的论述和关于性别平等的文章的集锦,主题多是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流行语,易于大众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认识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的性角色理论
  男性气质,相对应的英文词是masculinities,许多中文译者将其译为“男性气概”。
  本书中使用复数形式的masculinities,是因为我们认为,男性气质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不同文化、种族、阶层的男性,男性气质是不同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男性气质研究者均认同这一点。
  在西方男性气质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80年代,性角色理论便一直控制着男性气质的研究。
  一 性角色理论的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男性气质研究开始在西方出现。工业革命使家庭中的劳动力走向社会,男女的劳动分工差异加大,男人成为家庭的主要养护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男性的勇敢和强壮的身体也提出更高要求,正是这些促成了最早的男性气质研究。
  三十年代,角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已经成形,并且很快被应用于性别研究中。性角色理论(sex role theory)是角色理论在性别研究中的延伸。男性气质研究开始后,性角色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统治男性气质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不同学科在研究男性气质时都立足于性角色理论,虽然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但是对男女不同角色的强调,一直是它的核心,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性角色理论强调,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人们对某一性别的一整套期望,即性角色。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两种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性角色理论区分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不同,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技术熟练、进取心、主动、竞争力、抽象认知,而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亲和力、被动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很容易被解释为内化的性角色,它们是社会习得或社会化的产物。按着这一理论,男性气质被视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角色,是文化建构的。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塑造男性或女性同他们的生理性别相结合。(Brannon, 1976)
  二 不同的学科模式
  对于男性气质的研究,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模式。但在性角色理论一统天下之时,这些模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建立在对男女生理性别的二元划分基础上的。
  1.生物学模式
  这一模式集中在研究天生的生理差别对两性社会行为不同的影响。男性气质更进取、竞争、好斗、暴力,这是由生理决定的。比如认为男人的行动由左脑控制,女人受右脑控制,左右脑有不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便有不同。再比如,男人每次射精可以排出1亿枚甚至更多的精子,只有一枚精子会与卵子结合,而女子每次排卵只会排出1枚卵子,所以女人不需要像男人那样竞争。这种生物决定论非常容易导致种族主义,没有证据显示某种生理差别必然会导致某种社会行为。而且生物决定论习惯于将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发现的规律推论到人的身上,这也受到了批评。事实上,调查显示,不同文化中的男性气质是不同的,男人并不因为都长有阴茎便有相同的男性气质。(Michael S. Kimmel,Michael A. Messner, 2004: xi—xii)
  2.心理学模式
  以性角色理论研究男性气质,是由心理学家首先开始的。特曼(Terman)和迈尔斯(Miles)提出,对于不同的性别来说,都有一个心理标准,体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特性和兴趣。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符合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标准,因此会有“女性气质男人”(the effeminate man)和“男性气质女人”(the masculine woman),对于偏离应该进行矫正。他们提出了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masculinity-femininity)的量表,以测量每个人处于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哪一个点上。(Terman L., Miles C., 1936)虽然他们的理论基础太简单了,但在三四十年代,各种测量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量表还是被制造出来,其理论基础并没有大的变化。
  五十年代,一个影响很大的“性角色的自我认同”理论被提出来了。该理论认为,因为与母亲交往密切,所以男孩子总是先认同于女性气质的,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过程,才开始逐渐认同于男性气质的。(Parsons T. and Bales R.F., 1955)
  如果说特曼和迈尔斯强调了男性气质不足、男性具有女性气质是一个心理问题,那么,有学者提出,超强男子气质(极端的、极强的男性气质行为表现)也是一个心理问题。(Miller D.and Swanson G., 1960)
  20世纪60年代,对于父亲缺席造成的男性气质的特异、黑肤色男人的男性气质的研究,与超强男子气质研究相互影响。(Joseph H. Pleck,1987:21—38)这些研究与男性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样,都是集中在考察男性气质为何“不符合标准”上。
  在笔者看来,这些研究的明显局限至少有两个:第一,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定出对立的两个僵化的标准,简单地认为不符合这标准的人是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第二,这些研究只从心理角度着眼,完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注定是不完整的。上述种种理论,其实已经显示:对多元男性气质的存在,正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到了七十年代,性角色理论的男性气质研究在心理学领域都开始走下坡路。
  3.人类学模式
  人类学家在对不同文化进行考察时发现,不同文化下表现出的男性气质是不同的,男性气质所展现的行为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因此,提出性别角色具有文化差异,不同男性气质的差异来自于文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别是流动的,文化组织起着决定作用。(Michael S. Kimmel, Michael A. Messner, 2004:xii)米德195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三个原始社会的性和气质》,便通过对处于周围一百公里之内三个原始部落中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迥异,揭示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多样性的特点。(米德,1989)
  人类学将不同文化下的个案放在一起进行跨文化的归纳与分析,戴维·吉尔摩便在《形成中的男子气概》一书中应用了这种方法。他指出人类学是研究男性气质的宝库,他将来自西班牙、特鲁克群岛、巴西、肯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玻利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的民族志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回答“存在男性气质的全球化原型吗”这样的问题。吉尔摩认为,多数文化下男性气质都是一致的,只存在如塔希提岛人和马来西亚的西迈人等少数意外,即“温顺”的男性气质模式。但是,康奈尔认为,吉尔摩的整个研究仍然是建立在性角色理论之下的,“事先假定了知识的固定客体”,所以“通过跨文化的归纳建立有关男性气质的实证主义科学是行不通的。”(康奈尔,2003:40-46)
  人类学家肯定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男性气质的同时,坚持认为在同一文化中,男性气质仍然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主宰性的男性气质(后来被称为支配性男性气质)仍然是主要的。
  4.社会学模式
  20世纪中期,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性角色理论成为西方社会讨论男性气质的主流。经典的功能主义性角色理论研究出自帕森斯(Parsons)之手。
  帕森斯认为性角色的差异符合社会功能的需要,而社会化是人们被调整到符合社会功能的手段。帕森斯批判了心理学研究男性气质的方法,他发展出一个分析男性气质的综合框架,这个框架包括:社会学中的社会化过程、心理学对个人成长过程的精神分析、家庭中内在的形式互动、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可以看出,他试图将诸多视角加以综合。帕森斯还考察了性角色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生产,他的两篇论文主要是在家庭情境中进行男性气质的分析。(Parsons, T.1964)
  帕森斯提供的性角色理论,解释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种联系仍然是过于简单地相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认识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的性角色理论
男性气质的多样性理论
男性气质实践的多种趋势分析
从男性气质视角看男人的性
阳刚与阴柔之间——一场男子选赛中男性气质实践的分析
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
第二章 男性气质视角下的男性参与
男性参与的意义、现状与推动策略
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
父亲类型与男性参与
“反家暴”立法应有的男性气质视角
男性觉悟与男性解放
第三章 反思生活中的男性角色
男人的刚强神话
男人也可以很温柔
男人的家庭责任
男人如何爱女人
男人与妇女节
重新定义“好男人”
男人的多样性
第四章 认清性别暴力
性别暴力内涵的扩展
针对孩子的家庭暴力,你觉察了吗?
制止性别暴力,辅导令可先行一步
反家暴法应该明确规定“辅导令”
反家暴法讨论,倡导男性参与的契机
校园性别暴力:新的定义与新的研究视角
拒绝校园性别暴力
求爱不成便毁容:校园暴力透露出性教育严重缺失
第五章 做一名白丝带志愿者
我的白丝带之梦:中国白丝带发展构想
白丝带志愿者理念与技能体系构想
白丝带地方服务站工作构想
校园白丝带运动,可以做什么?
唤起施暴者改变的愿望—从白丝带热线宣传品的口号说起
男人成为白丝带志愿者的N个理由
关于白丝带志愿者的断想
将性别公益与人生理想结合
一位白丝带男人的创造性工作
酷儿,男性参与的新亮点
怀念一位普通的白丝带志愿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