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模式研究》: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的建构上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典型特征。
所谓民族性,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内容上充分吸收和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成果。一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能够反映中国特色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因此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绝不能完全用任何其他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来塑造。它是立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共同民族生活中,人们逐渐地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标准,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可以说,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逐渐沉淀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形成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就曾经成为人们长期奉行的信念。到了近代,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积极价值理念。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确实值得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加以继承和吸收。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积极合理成分,并将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创造性的融人价值体系之中,形成与民族传统相衔接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符合中国实际,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精华传承的最好体现。
所谓世界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上坚持的开放性。江泽民在《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曾提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建构上不应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而是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价值观念中的积极因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具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具时代性。作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过分封闭,终将会在封闭中窒息而死,失去应有功效。尤其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各个国家往来频繁,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渗透,世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大熔炉。面对这样的时代变迁,价值观念的建构当然绝不能再教条性的一致排外,而应适时改变,批判性的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建设的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尽管世界其他民族国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出不同的符合本民族特色的价值体系,但深入挖掘会发现都有一些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愿望的内容。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并且能够吸收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积极合理因素。当然,西方国家价值观念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会给我们提供警醒作用,成为我们建设过程中绝对要杜绝、抛弃的东西。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来自世界性的因素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正确的态度。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包含的和谐思想,不仅反映中国社会当前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共同愿望的准确表达。同时这种共同理想、共同信念的树立,使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与西方国家普遍盛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充分融入了西方的“竞争、创新”等价值理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