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而不是空谈、实干而不是乱干,第一位的是需要“明确位置”。
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代表作恐怕是《孙子兵法》了。经常有学生问:一本2500多年前军事家孙武写下的书,到了今天,不仅军人在读,而且企业家也读;不仅中国人在读,而且外国人也在读。这本不到5000字的书,究竟讲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位置。
一个战场指挥员,任何时候都必须在瞬间清楚回答三个问题:我在哪里?
敌人在哪里?
友邻部队在哪里?而对这三个问题的清晰回答,就是位置。这是决定战斗胜败的关键。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察什么?察位置。位置感决定了参战者的命运。
从哲学层面来讲,就是要能清楚、准确地回答:“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该做什么、我将如何做”这些问题。
这是干好、干得有效率的出发点。
那我们如何“明确位置”呢?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清实情,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
一、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H〗“实干兴邦”,首先要有科学的出发点。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个出发点,是判断和决策所依据的实际情况。
判断是不是准确,决策是不是可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而这些决策背后,则是对世情、国情的正确把握。从世情上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说,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世界大战20年内打不起来。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国情上讲,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对世情、国情的基本把握和决策,使我们的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今天,我们做任何事情,有所作为,干出点名堂,依然需要弄清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这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掌握真实情况,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和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技能。
第一,要放在大环境里去认识。一个人要工作就离不开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毫无疑问应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还要了解与自己工作环境休戚相关的大环境,小环境与大环境有什么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与大环境相比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定位工作,做好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谋划工作时,上级会提醒我们要站在他的位置上,甚至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和分析,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才会符合实际,符合上级的意图和要求。所以说,一个部门领导,既要熟悉本部门的情况,起码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作出的判断、决策,才能体现出本单位领导的意图、符合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大局,才能在工作实际中行得通。同样,一个单位的领导起码要熟悉本单位、本地区的情况;一个地区的领导,起码要熟悉本地区和全国的情况;一个跨国公司的领导,除了解本单位、国家的情况外,还必须了解国际上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级领导,最好是了解和熟悉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与国情息息相关。
我国的国情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得很清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不变”就是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判断、决策和推进任何方面的工作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国情,工作才能不走样,不跑偏,做到点子上。
第二,要善于调查研究。在现实当中,大家对“情况不明、点子多”,“心里无数、拍脑袋”式的决策都非常气愤,可这种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主要原因就是领导者对情况不了解、不掌握。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亲自到群众中听一听,到现场去看一看,多琢磨琢磨,就能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当年,习近平到浙江省当省委书记后,一年多的时间就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对发展浙江,他形象地用“三老”经济来比喻,即:浙江经济是传下来的“老祖宗”经济,因为自古以来浙江就有工商皆本、义利并举的文化传统;浙江经济是逼出来的“老天爷”经济,因为老天爷给你的自然资源紧缺,就逼迫你必须学会“无中生有”,走出去“闯世界”;浙江经济是创出来的“老百姓”经济,因为浙江广大民众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欲望和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他强调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主动接轨上海,与江苏等邻近省市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直接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掌握情况,没有见识,学问再多、经历再丰富,在事业上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第三,遇事要冷静思考。近年来,国家对城镇化重视程度一年比一年高,力度也一年比一年大。那么城镇化是个什么模样?应该怎么搞?这是各级政府领导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认识一位县委书记,他所在的县有大约30多万人口,是个以种粮为主的农业县,人们不是太富裕。有一次,他很激动地给我描绘了他的城镇化设想,概括地说也就是“四个一”工程,即修一条80米宽的围城环路,建一个能容纳1万人的体育馆,盖一批20层以上的住宅楼,造一个几千亩的市政广场。几年过去了,这位县委书记也都休息了,体育馆还是个半截子工程,得不到赔偿的农民偶尔到县政府闹一闹,还照样到“广场”里去种曾经属于他们的地。“老书记”每当谈起这件事,都会自责地说,当时没有考虑到财力紧张、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等我们县的一些实际情况,头脑一热就拍板决策,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影响了县委、县政府的形象。
遇事不冷静的其实大有人在。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位第二,不少人在自豪的同时,也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就大肆宣扬中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要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这些情绪和观点很容易让我们脱离实际,误入歧途。可我们不要忘了,我国有13亿多人口,比美国、日本、欧洲的人加在一起还多,经济总量虽然上去了,可2011年人均GDP仅仅是美国人均的11%、日本的12%,甚至是巴西和俄罗斯的42%。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我国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距还很大,一些农村生活还很艰难。2012年,我和几位朋友驾车从官厅水库到门头沟方向游玩,登上一座山后发现有几户人家,房子很旧,一看当地人的穿着就知道他们的生活不太宽裕。我们好奇地与他们聊天,才知道他们生活得不易,有的老人有病舍不得看,怕花钱;一位老大娘竟然连天安门都没去过。当时我就很难过,身为北京人真还有没去过天安门的?这是北京地区,偏远地区贫穷落后的现象还会更多。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还报道了一条消息,贵州一山区的小学生中午饭靠喝凉水充饥,一个个画面让我的眼泪直往下掉。还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2012年去朝鲜旅游,有的场合公然悬挂着汉字标语:“严禁大声喧哗”。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高。无论从人们的生活,还是从综合素质来看,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是漫长的。如果头脑发热,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看人家干什么就干什么,只会越来越糟糕。
不冷静是最大的魔鬼。遇事要冷静思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去认识事物,才能认清其本质,抓住其要害。
第四,学习是提高认识的有效渠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掌握本单位及所属单位、本地区、本行业的情况,既要深入现场,同时还要做一个“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学习型领导,善于从各种简报、报告、报道中了解信息,掌握情况。这种办法对于那些工作头绪多、时间节奏快的领导干部来说,既便捷、又高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