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5
1.2.1 国外研究状况/5
1.2.2 国内研究状况/7
1.2.3 综合评价/9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思考/11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11
1.3.2 研究方法/12
1.3.3 创新思考/13
第2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15
2.1 农村与农村公共危机/15
2.1.1 农村/15
2.1.2 农村公共危机/17
2.2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26
2.2.1 国际背景/26
2.2.2 国内环境/29
2.2.3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严峻态势/31
第3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35
3.1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关系的分析框架/35
3.1.1 危机与风险的关系/35
3.1.2 危机与脆弱性的关系/35
3.1.3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内在关系的分析框架/37
3.2 农村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37
3.2.1 社会风险形成的理论阐释/38
3.2.2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风险/40
3.2.3 农村政治结构变革与风险/45
3.2.4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风险/48
3.2.5 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风险/52
3.3 农村社会的脆弱性分析/55
3.3.1 脆弱性分析模型/55
3.3.2 农业是弱质产业/56
3.3.3 农民的贫困化/59
3.3.4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64
第4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67
4.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67
4.1.1 治理理论/67
4.1.2 乡村治理理论/72
4.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78
4.2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80
4.2.1 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80
4.2.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83
4.2.3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87
第5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91
5.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体系/91
5.1.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91
5.1.2 农村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93
5.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99
5.2.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效能的分析框架/99
5.2.2 县级政府执政偏颇/100
5.2.3 乡镇政府“悬浮”/111
5.2.4 村社组织消极被动/118
5.2.5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127
5.3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的路径/135
5.3.1 民主简县/135
5.3.2 乡派精乡/145
5.3.3 赋权强村/150
5.3.4 保障农民权利/158
第6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化/167
6.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演变/168
6.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69
6.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0
6.1.3 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2
6.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现状及评价/173
6.2.1 现行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173
6.2.2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势/179
6.2.3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84
6.3 完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思路/193
6.3.1 双重整合的总体思路/193
6.3.2 政府权力的刚性整合/198
6.3.3 社会资本的柔性整合/207
第7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完善/215
7.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215
7.1.1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分析模型/215
7.1.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216
7.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217
7.2.1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内容/217
7.2.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欠缺/221
7.2.3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231
7.3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的改善/236
7.3.1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善/237
7.3.2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改善/246
7.4 农村灾区的战略性重建/256
7.4.1 问题的提出/256
7.4.2 战略性重建的含义与要求/257
7.4.3 农村灾后的战略性重建的过程与内容/260
参考文献/265
后 记/28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