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5076
  • 作      者:
    彭希哲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彭希哲,1982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88年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口学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后一直在复旦大学工作。199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近年来主要在中国人口和社会政策等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9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出版独著或主编学术专著2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彭希哲现担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从人口管理的基本内涵、特征及目标出发,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评价;其次,系统分析社会转型期户籍管理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开展以户籍为载体的福利状况调查和户籍改革相关人群综合调查,并对由城乡福利差异、人口流迁等所引发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现阶段户籍改革呈现的特点和改革趋向;第三,就人口流迁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人口容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与户籍改革相联系的重要论题进行研究,分析人口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对户籍管理相关制度安排产生的影响,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在人口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明确户籍改革的政策理念和理论框架,进行多方案、大数据量的政策模拟,从而论证转型期我国户籍改革与模式创新的政策选择,在此基础上,形成可供操作的政策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表现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采流动人口和城市市民多个利益集团组成的多方博弈过程。当前,政府对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冲突的方面:一是工具性目标,通过户籍制度所表现的城乡分割和流动人口权利的缺失为发展的工具,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城市居民充分就业,乃至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二是价值性目标,即以促进和保障流动人口的权利及其福利为导向的,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最大限度促进不同群体的公平为首要的正义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提供充裕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必然要在流动人口权益保护与地方户籍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但一般都会倾向于工具性目标,即优先考虑城市人口的既得利益并以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执政的主要出发点。
  关于户籍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命题是改革决策者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即政策目标的优先序应当从工具性目标向权利和平等的价值性目标的转变(赵德余,2007)。而转变的方式是以渐进式改革为基调的,对原制度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首先,户籍改革的本质是决策者必须放弃以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权利及其相关的社会福利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工具性目标。为此,决策者需要将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以及社会公平纳入自身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之中,并赋予其权利价值在政策目标序中的优先地位。其次,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改革的路径以一种循序渐进的适应内外压力的形式出现,表现出对原制度的强烈依赖性。通常,渐进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方法,具有成本低、代价小的特点。如果说原有户籍壁垒刚性的下降,得益于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而现有城镇户籍利益的存在,却是由转轨时期的相关制度重新赋予的(李健英,2005)。目前我国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等社会经济政策的主体依然以城乡分割和行政区分割为基本特征,因此改革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配套改革是否成功。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应当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之上的种种福利附加,使户籍管理和户籍登记功能回归本位。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周密设计和谨慎对待的长期过程。将福利从户口上剥离不等于取消福利,福利体制是可以脱离户籍管理体制独立运行的。
  二、户籍制度的历史价值及其杈利限制的政策后果
  户籍制度的历史价值典型地反映了一种发展工具主义的特征。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户籍始终充当了国家社会控制与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工具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社会秩序、控制城市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和其他生活消费品的供应,以及提高经济竞争力等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户籍制度建立的最直接的目标一般被认为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即新政权试图通过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以便营造一种“人工维持的秩序”,确立新兴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陆益龙,2002;科尔曼,1990)。户籍制度建立的初衷只是为维护社会治安与保障公共安全,其开始实施阶段也并没有形成强制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本书研究思路与总体目标
三、本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四、本书的安排

第二章 户籍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改革重估
一、中国现行户籍制度的演进历程
二、对中国户籍制度的基本评价
三、现阶段户籍制度改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四、户籍改革模式与地方实践
五、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涉及的核心问题

第三章 户籍改革的政策理念及其政治经济逻辑
一、户籍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命题
二、户籍制度的历史价值及其权利限制的政策后果
三、限制流动人口权利的社会成本与收益变动:工具性目标的代价
四、户籍价值重构与流动人口权利回归
五、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两种渐进模式:利益调整下的阻力
六、郑州户籍改革受挫的一个解释:个案的经验价值
七、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政策取向与路径——以上海为例
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的难题——基于上海的分析
二、城市户籍改革必然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城市户籍改革的重要环节
四、城市户籍制度边际性改革的核心要素:权利、义务与时间门槛
五、未来的政策走向: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的“普惠制”

第五章 外来流动人口社会分化、福利需求及其对户籍改革的含义
一、引言
二、流动人口群体的阶层内再分化及其社会福利比较
三、居住证制度的激励效应及其社会分化机制:影响流动人口行为选择的因素
四、流动人口对公共资源与社会福利的利用和公平感评价
五、流动人口对居住证功能的期望:社会福利需求及户籍改革意向
六、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一、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
二、建设以融合为导向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三、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第七章 发展主义政府与城市落户门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二、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职能与城市落户门槛
三、数据、指标和方法
四、城市落户门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结论和政策涵义

第八章 城市户籍限制最优水平的经济学分析
一、地方城市政府局部最优模型
二、中央政府全社会最优模型
三、城市户籍限制的地方与中央最优值的经验检验
四、本章总结

第九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全国性财政配套改革
一、城市户籍所含福利的可剥离性与财政配套改革
二、第一类福利的全国性财政配套改革
三、第二类福利的全国性财政配套改革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性财政配套改革
五、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