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铅暴露的来源解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116215
  • 作      者:
    赵秀阁[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为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么益研究活动,“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紧密围绕《规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立足环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34项,涉及大气、水、生态、土壤、固废、核与辐射等领域,共有包括中央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几百家单位参与,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环保科技“统一战线”。
展开
精彩书摘
  2.3.1  水体中铅的迁移转化
  涉铅矿产资源的开发所产生的“三废”不可避免地造成矿区周边的环境污染。200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铅锌矿山开采企业有300多家。我国铅锌单体矿床资源储量小,矿山企业分散,冶炼企业集中度低,多数企业的技术工艺比较落后。铅、锌矿山企业在矿石破碎、筛分、磨矿等工序和露天堆放含铅尾矿过程中,都会产生含铅扬尘。康玲等(1997)对铅锌选矿厂废水排放情况的调查发现,废水中的首要污染因子是铅,其排放量占污染物总排放量的3.8%,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所得铅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为84.8%;该县主要河流东河,呈严重污染,铅污染物分指数为15.04,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南极海水中的天然铅和工业铅含量虽然远远低于使动物处于铅中毒的危险临界值,然而这一发现也证实了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尤其是含铅石油导致了空气铅污染物的长距离迁移扩散,并运移到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安广,1994)。
  杨清伟等(2003)对利用铅锌矿废水灌溉约50年的农田中Pb、Zn、Cu和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的分配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铅平均含量为l 486Ⅱlg/kg(325—4 317 mg/kg),平均值是背景值的4倍多,为中度一重度污染。水稻根部铅平均含量为419 rng/kg(149—1 202 mg/kg)、茎叶中为69 mg/kg(25—228 mg/kg)。种植水稻的土壤Pb(528—2 840 mg/kg)、Zn(474—3 292 mg/kg)、Cu(308—3 026 mg/kg),对水稻株高、分蘗数、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具有轻微的毒害作用。李静等(2008)对铅锌矿区及周边土壤铅、锌、镉、铜的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显示,东关镇铅锌矿区土壤受矿山开采的影响,土壤中的铅已经达到中度一重度污染,且越靠近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对周围居民的人体健康危害风险越大。孙健等(2006)对有色金属矿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遭受尾矿砂及矿毒水污染,矿区土壤极端贫瘠,土壤中铅含量高达’764..74 mg/kg,污染较为严重。在矿区周边的9种优势植物对Cu、Cd、Pb和Zn 4种重金属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积累量均未达到超累积植物所规定的临界含量。王英辉等(2007)调查了广西泗顶铅锌矿废弃地土壤和植被,发现土壤已受到Pb、.Zn的严重污染,冶炼厂所有植物的Pb、Zn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且复垦区主要经济作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不宜食用。吴双桃等(2004)对株洲市铅锌冶炼厂生产区进行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结果表明,该厂土壤污染以镉、铅、锌(Cd、Pb、Zn)最为严重,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尘降和雨水淋洗等使得污染加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  述
1.1  铅的理化性质
1.2  铅的用途
1.2.1  铅酸蓄电池
1.2.2  汽油防爆剂
1.2.3  铅颜料
1.2.4铅管和铅板
1.2.5  铅防护容器
1.2.6  电气与无线电通信
1.2.7  印刷
1.2.8  工程与电子设备
1.2.9  其他用途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铅的来源、排放及分布
2.1  铅的来源与排放
2.1.1  铅矿
2.1.2  煤
2.1.3  石油
2.2  环境介质中的铅
2.2.1  室內外空气中铅污染水平
2.2.2  土壤/尘中铅的污染水平
2.2.3  水中铅的污染水平
2.3  铅的迁移转化
2.3.1  水体中铅的迁移转化
2.3.2  土壤申铅的迁移转化
2.3.3  空气中铅的迁移转化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铅的暴露评价
3.1  铅的健康效应
3.1.1  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3.1.2  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3.1.3  对血液系统的损害
3.1.4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损害
3.1.5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3.1.6  对骨骼系统的损害
3.1.7  对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3.1。8  对免疫系统的损害
32  铅的人体暴露
3.2.1  暴露评价简介
3.2.2暴露途径及特征
3.2.3铅的暴露评价
3.3  铅的生物标志物
3.3。1  生物标志物简介
3.3.2  铅的暴露生物标志物
3.3.3  铅的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铅的健康风险评价
4.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4.].1  环境健康风险
4.1.2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
4.1.3  环境健康评价的计算过程
4.2  铅的危害识别
4.2.1  基本信息
4.2.2  毒性资料
4.3  铅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4.3.1  铅的剂量
4.3.2  铅的效应
4.4  铅健康风险评价中常用的暴露参数
4.4.1  暴露参数的简介
4.4.2  健康风险评价中的暴露参数
4.4.3  我国人群相关暴露参数
……
第五章  铅暴露来源解析
第六章  铅的风险防控对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