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医学思想研究(精)/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
心者,上之性也,其要在乎覆下火而上之,性火不可发,然火前不起,则水必泄也。肾者,水也,下丹田之用也。因全肾以守气海,则根源成矣,不守肾,水则不成矣。故水者下流也,下流乃常人之用也;水者精也,能上用之则圣人,谓之道矣。这里“上之性”、“下流”即是升与降的别称而已,升降得宜方能“神定气和,则真人降焉”。“火前不起,则水必泄也”,指出“火”为升降之原动力。在丹经著述中,水火相交不但体现于体内的心肾之气液升降,其气液由内发于外关窍相交,主要有两个方面:舌下相交(心胆、心肾之气液)和目中相交(参见前文相关论述)。
在人体内,水火的升降是同时进行的,水火以心肾等脏腑为宅处,以奇经八脉等经脉为水火的升降往复与气行通道。气机升降通道如果受到阻滞则疾病生,畅通则健康无病。
2.内丹水火之耗散与聚集
内丹术认为,真水、真火量的多少与人的生命正常活动密切相关。人的正常生理过程、生命活动也就是人的真水、真火积累和耗散过程。《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认为:“人身之中,以一点元阳而兴举三火。三火起于群水众阴之中,易为耗散而难炎炽。若此阳弱阴盛,火少水多,令人速于衰败而不得长生。”《道枢》“金玄八素篇”也指出:“自一岁至十有六岁真一纯备,盈于一斤之数,既长则耗散矣。”但成人之后,耗散量大于积累的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可损的状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