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学方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70643
  • 作      者:
    喻中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围绕九对范畴,讨论法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法学论文写作的立意、角度、坐标,仿佛文学领域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展开
作者简介

  喻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著有《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2,韩国munhakdongnae出版集团2013)、《中国法治观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学方法论》聚焦于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学论文写作,讨论法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法学论文写作的立意、角度、坐标。全书围绕九对范畴进行研究,一是“学与术”;二是“远与近”;三是“新与旧”;四是“宽与窄”;五是“褒与贬”;六是“信与疑”;七是“内与外”;八是“古与今”;九是“法与人”。
  《法学方法论》所谈论的内容,可谓作者多年来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写作的一些体会。全书文笔流畅,语言凝练。该书读者广泛,不仅适合法学院校师生,也适合法律实务工作者研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思想·意识形态·学术
  法学研究、法学论文写作既要考虑学与术的关系,还要考虑思想、学术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法学论文重思想,有的法学论文重学术,还有的法学论文与意识形态相互纠缠,呈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那么,思想、学术、意识形态的关系应当如何把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学术性?如何处理法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海内外学者都曾专门论及“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确,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主题,因为有的思想其实是意识形态,有的意识形态又披上了思想的外衣,很难分辨。但是,两者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颇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对于法学研究来说,尤其具有针对性。因而,有必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交错与彼此纠缠。
  就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共性而言,意识形态其实也是思想。或者说,意识形态就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存在形式。因此,意识形态就属于思想这个“家族”。譬如,学界研究的“中国思想史”,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传统中国意识形态的演进史。在当代,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思想,当然可以纳入思想的范畴。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譬如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对于德意志思想的研究,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能打丝毫折扣的。
  当然,思想与意识形态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区别。一方面,意识形态通常具有明显的、看得见的感召力、支配力,这是意识形态与“一般的思想”走向分野的一个主要标志。大致说来,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思想,都是一个团体、一个政党甚至是一个国家普遍认同的思想。虽然,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主体,既可能是某个国家,也可能是某个政党,还可能是某个团体,不过,无论是出于国家的认同、政党的认同抑或团体的认同,都可以揭示出一个规律: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群众基础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则不一定有群众基础。譬如,在偏僻的乡村里潜心著书的王船山,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思想并不为人所知;在他去世很多年以后,他的思想才逐渐传播开来。但是,终其一生,即使没有一个人知道、认同王船山的思想,即使王船山的思想没有任何群众基础,也不妨碍他的思想的形成与存在。可见,思想不一定会“掌握”群众,但意识形态则一定是“掌握”了群众的。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通常会呈现出体系化的面貌,思想则不一定体系化。因为,意识形态需要对现状作出“一揽子”的解释,至少也要对现实秩序的理据提供一个骨架性的说明,否则,它就不足以对特定的群体形成有效的精神牵引,也不能有效地“掌握群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学与术
一、不学则无术:法学研究中的学与术
二、思想·意识形态·学术
三、法学知识是怎样炼成的
四、从法学院到法院的知识转变
五、法学论文的义理、考据、辞章
第二章远与近
一、找一扇看得见学术的窗子
二、超越法律的世界
三、两个世界的秩序
四、毋忘我:法律学术的憧憬
第三章新与旧
一、法学新知的生产机制
二、法学前沿的景观
三、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底色意识与法学论文的底色
第四章宽与窄
一、站在宽阔之处
二、宏大叙事与微观论证
三、法理学:解释法律之所以然
四、规范法学或逻辑实证法学
五、政治法学
六、社会学法学
七、基础法学
第五章褒与贬
一、批判法学及其滥觞
二、批判的限度
三、无画处也是画
四、走出鲁滨逊的孤岛
第六章信与疑
一、知识与信仰
二、理解他人对法律的理解
三、最后一只乌龟
四、自由主义的困境
五、正处·正味·正义
第七章内与外
一、法外之理
二、法律之外的秩序
三、法治的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
四、在自由的内外
五、内的逻辑与外的逻辑
第八章古与今
一、法律之四季
二、分合之道:中国历史上的道统与政统
三、时间观念与法律观念
四、古今三家之要旨
第九章法与人
一、法学家·法律家·政治家
二、法律人的社会角色
三、人的现代化与法的现代化
四、人的维度与法的走向
附录
《尚书》与韩国
——《风与草:喻中读尚书》韩文版序言
《尚书》是通往中华文明的津渡
——答《信息日报》记者问
寻找中国法的精神
——《检察风云》访谈录
在政道与法理之间架一座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创作谈
为文明秩序的未来寻求思想理据
——《法律思想丛书》总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