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204455
  • 作      者:
    孙喜庆,姜世忠主编
  • 出 版 社 :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共5篇18章,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详细论述了航空航天活动中,在各种加速度、振动、噪声、失重等航空航天动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生理效应、耐受限度、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所进行的各种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扼要阐述了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新颖,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并重,是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对从事飞机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飞行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地球上的生物是在1G的环境下进化的,它们已形成适应1G环境的组织结构。当生物体进入失重环境后,形态与功能就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重力环境。航天员在飞行中出现心血管功能紊乱、肌肉萎缩、骨质丢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失重是否会引起病理性改变?其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可采用哪些有效的防护措施?人能否长期地生活和工作在失重环境中?这些问题一直是航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载人航天事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同时,通过研究重力在生物体进化中的作用,对生命科学发展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地球上进行长时间的失重研究是很困难的,只能离开地球,到太空实验室中或到那些重力低于地球的星球(如月球和火星)上进行。但在太空中进行大批量的医学研究还不现实,这是由于:①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费用很高,每次飞行的任务很多,不可能花费很多的经费、人力和时间专门进行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②航天过程中除失重因素外,超重、振动、噪声、辐射、舱内气体环境、有害物质等因素对测量对象都有影响,影响实验结果的分析。③生物体,尤其是人的个体差异大,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同时,需要研究的医学项目很多,在航天飞行中不可能开展过多的研究,④每项研究都需要专业人士参加,并配备各种专业仪器进行测量,航天飞行中不易具备所有研究条件。
  因此,除了在卫星上进行一些动物实验外,大部分航天医学实验是在地面模拟条件下进行的。航天医学研究历来是以大量、深入的地面模拟失重效应的实验研究与极少量的、精心设计的航天飞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故在地面上建立模拟失重效应的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地面模型有助于实现以下研究目标:①了解失重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确定这些变化的阈值、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时间,并探讨其变化机制;②预测重力变化对机体的潜在性影响,提出预防措施,以保证航天员飞行中的健康和加快返回后的再适应过程;③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不断提出各项改进方案。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满足失重生理研究的需求,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真正的失重方法、模拟失重方法和数学模型。
  一、真正的失重方法
  (一)航天器绕地飞行
  在绕地球飞行期间,航天器受到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合力为零,航天器及其附属物品均处于失重状态。由于航天器可以在轨进行短、中、长期的各类飞行,因此它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失重生理研究平台。但如前所述,此类平台费用高昂、实验条件复杂、研究内容不易重复、复合因素无法排除,以及难以实行有创性研究等原因,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工作。但50多年的航天实践中,生物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以及现在仍然在轨飞行的国际空间站和我国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都为失重的生理影响提供了研究平台。
  苏联的生物卫星计划是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东欧诸国、美国、法国等都参加了实验。自1966年起每隔1-2年发射一颗生物卫星。卫星飞行最短时间为5天,最长为22天。卫星上载有猴子、大鼠、狗和乌龟等生物,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重力生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从1981年首飞至2011年退役,美国航天飞机共执行了135次飞行任务,开展生理研究项目数百个,对神经前庭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免疫系统等重要生理系统的变化特点、变化机制及防护策略进行了研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苏联和美国发展了多批次的空间站项目。空间站可以在轨飞行数年至数十年,为开展中、长期载人飞行提供了平台保障,人类太空飞行最长时间记录438天就是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的。如今,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可供6~7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始终保持着至少3人且为期6个月的长期考察计划,并为开展生理研究提供了专用舱室,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失重的生理效应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按照国家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已经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完成了我国航天员十余天的在轨飞行任务。在未来10年中,我国将建设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站,为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航天生理研究提供坚实的平台。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的定义
第二节 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持续性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章 加速度概论
第一节 加速度
第二节 惯性力
第三节 重量
第四节 加速度分类与命名
第五节 飞行器做加速度运动时人体受力分析
第六节 决定加速度生物学效应的基本因素
第二章 持续性正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第五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对脑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的病理影响
第七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的耐力及其影响因素
第八节 持续性正加速度的防护
第三章 持续性负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持续性负加速度的主要生理影响
第三节 持续性负加速度的耐力与防护
第四节 推拉效应
第四章 持续性横向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持续性向前加速度的生物效应
第三节 持续性向前加速度的耐力与防护
第四节 持续性向后加速度的生物效应
第五节 持续性侧向加速度的生物效应
第六节 舰载机起降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二篇 冲击性加速度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五章 弹射冲击过载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弹射冲击过载的特点
第二节 弹射冲击过载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人体对弹射冲击过载的耐力
第四节 防护措施
第六章 高速气流吹袭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高速气流吹袭的特点
第二节 高速气流吹袭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人体对高速气流吹袭的耐力
第四节 防护措施
第七章 气动力减速过载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气动力减速过载的特点
第二节 气动力减速过载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人体对气动力减速过载的耐力
第四节 防护措施
第八章 开伞冲击过载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一节 开伞冲击过载的特点
第二节 开伞冲击过载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节 人体对开伞冲击过载的耐力
……
第三篇 航空航天救生
第三篇 失重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第五篇 振动和噪声的生物效应与防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