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科学论:范畴界定、历史分期与发展模式:category definition, historical stages and developing model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90806
  • 作      者:
    刘启华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启华,1949年生。1978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后攻读科技哲学并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晋升教授。曾任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兼任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耕耘在科技与人文交叉学科领域,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在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化学),国内《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书刊均有收录与转载。曾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相对独立的新型科学知识脉系,是联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纽带,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也是现代工程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基础。
  《技术科学论:范畴界定、历史分期与发展模式》通过哲学理论思辨与科学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技术科学范畴做出比较合理的统一界定、获得技术科学产生时代与历史分期方面比较可靠结论的基础上,借鉴生理学与控制论中相关方法论思想,构建起技术科学的基本发展模式,从而系统地解答了技术科学发展的目标走向、动力机制、演化特征、评价标准等基本问题;并从这一特定视角与研究进路窥探了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工程——经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的基本机制、宏观特征与规律,展望了21世纪上半叶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主要趋势;又紧扣技术科学学科基础与工程技术实践需要这一基本矛盾,结合我国实际,初步架构起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研究框架。
  《技术科学论:范畴界定、历史分期与发展模式》适合高层次一线科技研发人员,科技哲学、科技史、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的广大师生,以及各级政府科技、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广大干部和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当然,虚、实二体相关而不互相对应(映射),我们不能以为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跟实体相关的虚体就等于完整地认识了实体本身,更不能将认识虚体的思维方式用来认识实体。认识了某个虚体只是懂得了某种道理,而任何一个实体都包含着无数种道理。认识虚体只需逻辑一贯,而认识实体则必须要通过若干虚体对其综合定位。所以,认识实体需要一种既包含逻辑又高于逻辑的思维方式。
  第四,实体与实体结合,虚体与虚体衔接,形成错综交织之势。按照工程论立场,人是一种特殊的实体完形,无数名目繁多的需要是其特有的属性。满足其每一种需要的过程,就是每一种主体属性追寻与其对应的客体属性的过程。如果现成实体身上没有这种相应属性,人就会努力将其创造出来。属性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因此,必须通过创造新实体来创造新属性。新的实体又必须以现成实体为材料,实质上就是利用现成实体所具有的某些属性间的必然联系来导出理想中的新属性。但现成实体均为完形,除了人看中的属性以外,还具有大量其他属性,这些属性不仅相互间存在复杂联系,并且跟人作为完形的其他属性之间及跟别的实体的属性之间也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种种联系。不论是人的需要与某现成实体对应属性间的联系,还是由此引出的其他属性间的各种联系,都南虚体完形来体现,为人的理性能力所把握,并成为创造新实体的指针和依据。虽然一种虚体只能切中实体内的一种或一些属性,但众多虚体合在一起就能逐渐彰显实体的全貌。所以离开了虚体思维对虚体的建构,人们就无从认识实体。
  如是,凡是自觉依循虚体完形、通过利用现成实体完形以创造新的实体完形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可见,工程就是实体完形与虚体完形的一种特定结合,是为了表达虚体完形而创造出来的实体完形。在这里,实体与实体组合,虚体与虚体衔接,实体表达虚体,虚体范导实体,相互错综交织,从而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成为实体与虚体的多重复合。这就决定了工程思维不可能是一理贯通的虚体思维,而只能是实体思维;但又不是一般的实体思维,而是以筹划为目的实体思维,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工程思维。
  第五,理性直观与理智描述相得益彰。实体思维是实体存在状况所必然要求的一类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对逻辑地发现的属性进行非逻辑的复合。其中又必须包含理性直观和理智描述两种形式。理性直观直接把握实体完形,其基础是对于实体完形的感性直观,因为感性已经直观到了一个实体完形,理性才能把众多属性理解成一个整体。但直观难以言传,因此需要理智的描述。后者实际是将表达实体不同属性的语言粘贴在一起。没有理性直观,实体的完形性没有保障;没有理智描述,实体的异质性属性无法分别逐一揭示。
  ……
展开
目录
序一(欧阳平凯)
序二(林德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技术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二节 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及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亟需澄清与界定的两组基本概念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界定技术科学范畴的缘由、构想与意义
第一节 关于技术科学的一些典型“成说”及其中隐含的矛盾
第二节 界定技术科学范畴的基本构想
第三节 界定技术科学范畴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技术科学的基本统计计量研究及其主要拓展路径
第一节 统计源的选择、统计样本的确定与相关统计计量曲线
第二节 几点现象性结论
第三节 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拓展路径
第四节 社会技术科学中一个典型问题的案例:现代政策科学两大范式的对峙与协调

第四章 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
第一节 关于技术科学产生时期的典型“成说”与研究进路
第二节 从产业结构变迁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三节 从基础科学进步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四节 从工程技术教育演变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五节 从其他相关科技社会建制演进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六节 关于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产业革命的研究现状与经济长波理论
第二节 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特征曲线共时性比较
第三节 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性统计研究
第四节 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六章 21世纪上半叶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初步预测
第一节 对第五次经济长波的时域及其间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预测
第二节 用“增量模型”预测第五次经济长波期间技术科学的发展规模
第三节 用“累积量模型”预测第五次经济长波期间技术科学的发展 规模
第四节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对第五次经济长波期间主导产业群的初步预测

第七章 工程技术活动演变与技术科学发展、经济长周期演化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基本研究进路
第二节 新型(或重大)工程技术事件时间序列增量特征曲线的由来
第三节 比较方案的选择和历史阶段的划分
第四节 工程技术活动演变与技术科学发展、经济长周期演化的系统比较研究
第五节 近现代“科学一技术一工程一社会(经济)”互动演变的两种基本模式

第八章 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节 构建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节 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想
第三节 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连续嵌套波型”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质疑

第九章 我国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基本研究框架
第一节 当代工程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现状
第二节 基本研究进路及其主要意义
第三节 对我国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与相关理论分析
第四节 我国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