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是以金银花、连翘作为君药,这两味本来是清热解毒药,但是它有清宣外透作用,在清热解毒的同时,能够清宣外透。那么它能发散风热吗?显然这两味药是不行的,达不到解表作用,因此下面配伍发散风热的薄荷和牛蒡子。原方金银花和连翘各一两,清代的一两就是现在的一两,30g。那么再加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也是18g,这两个药都是发散风热药,加在一起是一两二钱,金银花和连翘加在一起是二两,所以二两清热解毒药的药力要比一两二钱的发散风热药的药力大。因此金银花和连翘是君药,薄荷和牛蒡子是臣药,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加强银花、连翘的发散风热解表作用,同时清热解毒。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配伍,为什么不以发散风热药为君药,为什么要用清热解毒药作为君药呢?一个是风热外感大多数都夹有毒邪,因此要清热解毒。要清热解毒把它用作臣药不可以吗?当然也可以,但还有第二个原因,风热外感,腠理开泄,腠理是疏松的,如果发散太过,容易伤表气,所以不能发散太过。第三个原因,外感风热,它本身就伤阴,所以外感风热初起就口渴,如果发汗太过容易汗多伤阴。根据这三条原因,所以不能过用解表药,这是很重要的原理。那么这样配伍之后,发散作用还是不太好,因此又佐人两味解表药,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这两味药都属于辛温的。现在用的淡豆豉大都是辛凉的,原来的淡豆豉大多都是辛温的。知道什么是淡豆豉吧?黑豆用紫苏与麻黄煎汤浸泡,蒸透,然后发酵,这个就是辛温的,用青蒿、桑叶煎汤浸泡的就是辛凉的。现在用的大多是辛凉的,银翘散用的是辛温的,它的辛散作用比较小。但是淡豆豉有个特殊作用,能宣发胸中邪气,因为邪在上焦,淡豆豉能宣发胸中邪气而除烦,也就是宣发上焦,所以淡豆豉用五钱。那么单用荆芥穗而不用荆芥,荆芥用穗显然是取其轻而上行,能到达上焦,疏风解表。加上这两味药能帮助薄荷、牛蒡子解表,这两味药是辛而不烈、温而不燥,辛味不太强,温性也不大,可以配合牛蒡子和薄荷解表,疏散风热。这样解表力量就比较强了。那么为什么不多用点薄荷和牛蒡子?主要原因由于薄荷的辛散力量比较强,用量过多容易伤气。牛蒡子有滑利之性,用量过多容易导致腹泻。所以才加点荆芥穗轻而上行,帮助薄荷解表,淡豆豉宣发胸中邪气,也可以祛除壅于上焦的邪气。大概配伍就是这个关系,上边这六味药,二君二臣二佐,主要是疏散上焦风热,同时清热解毒。加点桔梗,原方六钱就是佐药了,宣利肺气,因为这个病主要在上焦,影响到肺的宣降功能。一般风热外感也可能有咳嗽,这就是表气不宣,影响到肺的宣降失常,所以有咳嗽。下面加点竹叶,竹叶用四钱,佐药,竹叶主要是清上焦热的,能清热除烦。这个病初起就有口渴,是风热伤津液了,所以用芦根,也是佐药,用它清热生津止渴。最后还是加甘草五钱,主要还是调和诸药,配合桔梗还是能清利咽喉。这个方以清热解毒药作为君药,所以它的发散力量比较小,也就是治疗风热外感发散力量不要太强,过汗就容易伤津液。
由于这个方的药力比较缓和,所以在服法上还需要做点文章。原方是用粗散,每服六钱,用新鲜的苇根熬水,用芦根水再去煎这个药。煎到香气大出即取服,要轻煎,煎的时间要短,因为这些药都是辛香药,煎煮时间一定要短,开锅后15分钟就可以了。如果过煮,煮的时间太长了,这个药就不是解表的了,“肺药取清轻,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所以这个服法要注意。再一个问题,吃的次数要多一些。“病轻者三时一服”,病比较轻的三个时辰吃一次,“昼二服,夜一服”,白天服两次,晚间还得服一次。“病重者二时一服”,四个小时吃一次,“日三服,夜一服”。这样吃了之后,如果“病不解,作再服”,一直吃到病解,这个和桂枝汤的吃法差不多,吃一次、二次肯定不能好,这就是原方的用法。我们现在临床大多用汤剂,用汤剂效果要比散剂好得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