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段富津方剂学讲课实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78682
  • 作      者:
    段富津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方剂学是中医药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讲课实录以选择体现基本治法的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为学习平台,使学生掌握、领悟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名老中医方药心得系列丛书:段富津方剂学讲课实录》实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分类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18章。每章方剂首冠概说,每首正方下列方名与方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讲述,个别正方下列附方、比较鉴别。部分章节方剂后列小结或讨论题。
精彩书摘
  这个方是以金银花、连翘作为君药,这两味本来是清热解毒药,但是它有清宣外透作用,在清热解毒的同时,能够清宣外透。那么它能发散风热吗?显然这两味药是不行的,达不到解表作用,因此下面配伍发散风热的薄荷和牛蒡子。原方金银花和连翘各一两,清代的一两就是现在的一两,30g。那么再加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也是18g,这两个药都是发散风热药,加在一起是一两二钱,金银花和连翘加在一起是二两,所以二两清热解毒药的药力要比一两二钱的发散风热药的药力大。因此金银花和连翘是君药,薄荷和牛蒡子是臣药,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加强银花、连翘的发散风热解表作用,同时清热解毒。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配伍,为什么不以发散风热药为君药,为什么要用清热解毒药作为君药呢?一个是风热外感大多数都夹有毒邪,因此要清热解毒。要清热解毒把它用作臣药不可以吗?当然也可以,但还有第二个原因,风热外感,腠理开泄,腠理是疏松的,如果发散太过,容易伤表气,所以不能发散太过。第三个原因,外感风热,它本身就伤阴,所以外感风热初起就口渴,如果发汗太过容易汗多伤阴。根据这三条原因,所以不能过用解表药,这是很重要的原理。那么这样配伍之后,发散作用还是不太好,因此又佐人两味解表药,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这两味药都属于辛温的。现在用的淡豆豉大都是辛凉的,原来的淡豆豉大多都是辛温的。知道什么是淡豆豉吧?黑豆用紫苏与麻黄煎汤浸泡,蒸透,然后发酵,这个就是辛温的,用青蒿、桑叶煎汤浸泡的就是辛凉的。现在用的大多是辛凉的,银翘散用的是辛温的,它的辛散作用比较小。但是淡豆豉有个特殊作用,能宣发胸中邪气,因为邪在上焦,淡豆豉能宣发胸中邪气而除烦,也就是宣发上焦,所以淡豆豉用五钱。那么单用荆芥穗而不用荆芥,荆芥用穗显然是取其轻而上行,能到达上焦,疏风解表。加上这两味药能帮助薄荷、牛蒡子解表,这两味药是辛而不烈、温而不燥,辛味不太强,温性也不大,可以配合牛蒡子和薄荷解表,疏散风热。这样解表力量就比较强了。那么为什么不多用点薄荷和牛蒡子?主要原因由于薄荷的辛散力量比较强,用量过多容易伤气。牛蒡子有滑利之性,用量过多容易导致腹泻。所以才加点荆芥穗轻而上行,帮助薄荷解表,淡豆豉宣发胸中邪气,也可以祛除壅于上焦的邪气。大概配伍就是这个关系,上边这六味药,二君二臣二佐,主要是疏散上焦风热,同时清热解毒。加点桔梗,原方六钱就是佐药了,宣利肺气,因为这个病主要在上焦,影响到肺的宣降功能。一般风热外感也可能有咳嗽,这就是表气不宣,影响到肺的宣降失常,所以有咳嗽。下面加点竹叶,竹叶用四钱,佐药,竹叶主要是清上焦热的,能清热除烦。这个病初起就有口渴,是风热伤津液了,所以用芦根,也是佐药,用它清热生津止渴。最后还是加甘草五钱,主要还是调和诸药,配合桔梗还是能清利咽喉。这个方以清热解毒药作为君药,所以它的发散力量比较小,也就是治疗风热外感发散力量不要太强,过汗就容易伤津液。
  由于这个方的药力比较缓和,所以在服法上还需要做点文章。原方是用粗散,每服六钱,用新鲜的苇根熬水,用芦根水再去煎这个药。煎到香气大出即取服,要轻煎,煎的时间要短,因为这些药都是辛香药,煎煮时间一定要短,开锅后15分钟就可以了。如果过煮,煮的时间太长了,这个药就不是解表的了,“肺药取清轻,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所以这个服法要注意。再一个问题,吃的次数要多一些。“病轻者三时一服”,病比较轻的三个时辰吃一次,“昼二服,夜一服”,白天服两次,晚间还得服一次。“病重者二时一服”,四个小时吃一次,“日三服,夜一服”。这样吃了之后,如果“病不解,作再服”,一直吃到病解,这个和桂枝汤的吃法差不多,吃一次、二次肯定不能好,这就是原方的用法。我们现在临床大多用汤剂,用汤剂效果要比散剂好得多。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组方原则
第二节 组成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节 煎法
第二节 服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香薷散
小青龙汤
止嗽散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参苏饮
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温脾汤
三物备急丸
第三节 润下
五仁丸
济川煎
麻子仁丸
第四节 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第五节 逐水
十枣汤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 调和肝脾
四逆散
逍遥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第四节 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葛根黄芩黄连汤
疏凿饮子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第三节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第四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
四妙勇安汤
第五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泻白散
苇茎汤
清胃散
玉女煎
芍药汤
白头翁汤
第六节 清热祛暑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鸡苏散
桂苓甘露散
清暑益气汤
第七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阳和汤
暖肝煎
第六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
胶艾汤
桃红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第六节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第十五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茯苓丸
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滚痰丸
第三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第五节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第十六章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第二节 健脾消食
健脾丸
肥儿丸
第十七章 驱虫剂
乌梅丸
化虫丸
第十八章 涌吐剂
瓜蒂散
参芦饮
附录 方剂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