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64924
  • 作      者:
    李学林,崔瑛,曹俊岭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学林,男,生于1960年7月,198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临床药学专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药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委员,《中国药房》杂志编委,河南省药品评审专家。
  从事医院药学的管理、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研究领域为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应用形式。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35篇。
  
  崔瑛,男,博士,教授。生于1961年5月,199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学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委,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审题专家,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河南省保健协会食疗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药教学、科研,中医临床等30年。研究领域为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方向为中药的药性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河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曹俊岭,男,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品评价》、《中国药房》、《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等杂志编委;Medical Chemistry Research杂志Reviewer。中华中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成药分会常务委员,医院管理分会委员;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临床用药安全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药理与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攻关、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3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同样分为总论、各论、附录三大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对中成药的相关基本知识作了简明、系统的介绍,包括中成药的概念、管理和合理应用等内容。附录部分有药品的笔画索引和药名拼音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各论中涉及的品种为200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简称《医保目录》)(中成药部分)中的所有品种,每一品种下按药品说明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的顺序和方式分为28章进行介绍。具体说明如下:
  1.中成药名称采用中文通用名,剂型不单列。为使编排简洁,在给药途径相同的情况下,无论甲类医保还是乙类医保,选择一种常用剂型作为代表,给药途径改变的剂型单列,故《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收载的药品品种数为1026个。
  2.《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采用“以功效为主,科别为辅,病证为补充”的中成药分类模式,它是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成药基本功效分类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可将常见中成药品种分类完全,且清晰、科学,既能很好体现“辨证施治”原则,又能体现中成药的现代研究方向和成果。按照该分类方法,共有一级分类25个(功效19个、科别4个、外用药1个、其他1个),二级分类96个(功效73个、病证11个,科11个、其他1个),三级分类23个(功效9个、病证14个)。
  3.每个中成药品种项下的第一部分为药品的原始说明书,以该品种的某一生产厂家的原始说明书为模板,分为【药品名称】、【成分】、【性状】、【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贮藏】、【包装】等项。其中涉及说明书【禁忌】、【注意事项】、【贮藏】等项下的通用事项如“如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中不再列出。原说明书中【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生产企业】和【注意事项】、【禁忌】、【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项内容尚不明确或未进行该项研究的内容在《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中不再列出。此外,因品种停产、厂家未提供或未能取得联系等原因,有44个品种的使用说明书未能收集到,书中也不再列出这些药物使用说明书的有关信息。这些说明书,《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再版时若能收集到,将进行收载。此外,由于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虎骨”、“豹骨”的使用规定,《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编写时一般尊重原版说明书,不同品种有可能情况不同,故读者在参考《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应用时请核实。相关品种有大活络丸、活络丸、再造丸、人参再造丸、壮骨麝香止痛膏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成药注册
  在中成药注册方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中药品种分为以下9类: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该类药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及其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该类药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该类药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该类药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该类药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包括:
  6.1.中药复方制剂;
  6.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证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该类药是指不同给药途径或吸收部位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该类药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9.仿制药。该类药是指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中药或天然药物。
  其中,注册分类1~6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7、8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
  另外,《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中药品种在递交申报资料时,必须递交包括药品名称、证明性文件、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等33项申报资料,并且对申报资料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说明。
  中成药品种除市场上供应的中成药品种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医院制剂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审议通过了《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5年8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不仅适用于化学制剂,也适用于中药制剂,该办法对医院制剂的申报、审批、调剂使用、补充申请与再注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医院制剂的管理,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也出台了相应的一些实施细则。
  ……
展开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实用临床中成药学概论
第一节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成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成药的作用与特点
第四节 临床中成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中成药的管理
第一节 中成药的命名
第二节 中成药的分类
第三节 中成药的注册与审批
第四节 中成药的标准
第五节 中成药的相关法规管理
第六节 中成药的商标管理
第七节 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与标签
第八节 中成药的药品批准文号与生产批号
第九节 中成药的药品包装
第三章 中成药的合理用药
第一节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第二节 影响中成药疗效的因素
第三节 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节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成药的配伍应用

各论
第四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感冒清热颗粒
九味羌活丸
正柴胡饮颗粒
感冒疏风颗粒
葛根汤颗粒
桂枝颗粒
荆防合剂
麻黄止嗽胶囊
三拗片
都梁滴丸
儿科用药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至宝丸
第二节 辛凉解表
柴胡滴丸
柴胡注射液
感冒清胶囊
双黄连滴注液
双黄连胶囊
银翘解毒颗粒
柴黄口服液
柴银口服液
复方感冒灵片
感咳双清胶囊
牛黄清感胶囊
桑菊感冒颗粒
疏风解毒胶囊
维C银翘片
五粒回春丸
芎菊上清片
重感灵胶囊
玉叶解毒颗粒
宣肺止嗽合剂
珠珀猴枣散
小儿科用药
小儿宝泰康颗粒
小儿热速清颗粒
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
第三节 表里双解
防风通圣丸(浓缩丸)
九味双解口服液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