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个警官爱他梦到的女人,赛姆也是。
对“赛姆也是”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赛姆也爱这个警官梦到的女人”;第二种是“赛姆也爱自己梦到的女人”。直观上,我们通常会持第二种理解。但是根据限定摹状词方案,把“他”代之以“这个警官”后,我们可得到:
一个警官爱这个警官梦到的女人,赛姆也是。
经过处理后的句子,对“萨姆也是”似乎只有一种理解:赛姆也爱这个警官梦到的女人。这表明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将代词用限定摹状词替换后,这种关系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与语用相关的语境问题。
话语表现理论的创始人汉斯·坎普(HansKamp)认为,除了时间、地点等因素外,语境还应该扩展到认知状态或自由选择等方面。例如:
(4)你可以拿个苹果或梨。
这是一个表述自由选择行为的许可句。它允许我们作出推断你可以拿个苹果,也允许我们推断出你可以拿个梨。但从一般关于允许、应该的模态逻辑的角度看,这不是一个有效的推理。对此坎普认为,这是一个表述行为的句子,它应该被理解成一个指令,给听话者可允许的选择。对一个以“或者”表达的允许指令,任何一个选择都是被许可的。所以,我们可以推出“你可以拿个苹果”和“你可以拿个梨”。
(5)许多问题使每一个政治家着迷。
例(5)中有“许多”和“每一个”两个量词。我们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理解一:有许多共同的问题,使每一个政治家着迷。在这一理解中,量词“许多”的辖域比量词“每一个”的辖域更宽泛。理解二:每一个政治家都着迷于他自己感兴趣的许多问题。在理解二中,量词“许多”的辖域嵌入“每一个”的辖域之中。存在这两种可能的理解是由句子的语义决定的,但在两种理解中选取哪一个则是由语境的因素来决定的。
除此以外,静态语义学还面临其他挑战,比如对时间关系和预设的处理。如:
(6)她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
静态语义学只能简单地表明这些连续事件都发生在过去,但是却不能说明它们在先后发生顺序上的彼此依赖关系,也不能解释“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所派生出来的“她口袋里有馍馍”的预设内容。
(7)一个孩子此刻在拍他的狗。
(8)如果这个孩子有一只狗,他此刻在拍他的狗。
一个语句的预设指的是该语句成立的先决条件。例(7)预设了“这个孩子有一只狗”。例(8)是个条件句,并不要求这个孩子真有一只狗,所以没有这一预设。静态语义学不考虑语境,只能机械地看待预设。只要遇到“一个孩子此刻在拍他的狗”或“他此刻在拍他的狗”,就会认为预设了“这个孩子有一只狗”。这表明静态语义学对如何明确预设问题的解决不符合实际情况。,
上述例子说明了经典语义理论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动态语义学。动态语义学,是采用动态方法分析语义问题的理论的总称,是多个语句形成的语句群、语篇或语流的信息状态研究。这种状态研究,不是一次性地给出所有语言表达式的解释,而是强调其形成的过程,即根据上下文一次次地更新语篇内涵。“意义就是潜在的信息变化”成了动态语义观的核心。
语篇不仅是直观意义上完成了的语篇,而且是动态的语篇。语篇始于第一个语句,每加一个语句,都形成了一个新的语篇,直到最后结束形成最终的语篇。从语形的角度看,语篇是线性的语句串。任何的语句串都看成一个语篇,包括单一语句的“语句串”。语篇中的语句单位,以前句为语境,同时自己也是语境或为其他或为其后的语句提供语境信息,因此语句的意义或内容就成了改变语境的动态因素,新旧语境之间存在某种变换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