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5日,由试飞员N.V.利欧申领衔的机组驾驶早期型号的米-6型机进行了自动模式的试飞。该架飞机的生产编号缩写为0104V,可能的编号为9680104V或0030104V(参见下文中的制造编号体系),但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一架飞机。在该机减慢速度以小角度滑翔降落时,左舷的发动机突然加大油门,这导致发动机立刻停车。利欧申努力减小飞机的垂直速度,并成功使飞机以翻滚方式垂直着陆。在降落过程中,飞机前轮撞到山丘折断,在完全停止前又机头着地,并向前滑行了90米(300英尺)。在撞击瞬间,油箱中的航油溅到了发动机上,导致飞机起火,所幸的是机场地面人员迅速赶到事故地点,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大火。15天后,利欧申在驾驶另一个生产批次(生产编号为0205)的米-6型机时,首次按预定计划以自动驾驶模式试降。这次尝试同样以事故告终。直升机尾部的后保险杠和主轮先着地。在机头落下时,主转子的三个叶片卡住了尾桁,造成尾桁损毁。在每次发生类似事件后,都会依据事故原因对直升机进行改进,或是对飞行手册进行修订。
此后又进行了多次测试飞行。例如,在9月5日发生事故之后,有关部门10月对D-25V发动机进行了测试,以检查D-25V在飞行过程中油门突然增大和空中停车的风险。同年11月~12月,进行了旨在确定主转子叶片圆柱体旋转平面一致性的测试。1961年1月,在莫斯科以东约30千米(18.5英里)的契卡洛夫空军基地的瓦列里·P.契卡洛夫苏联空军国家研究院再次进行了自动驾驶降落试验。11月底前完成了外部吊索系统测试,其中包括货物的紧急投送。测试是在莫斯科以东的扎克哈科夫和熊湖上方进行的。1962年6月~7月,在用新型9级压缩机代替原来的8级压缩机后,又对D-25V发动机进行了测试。
1962年12月,联合国家验收试验成功结束。GK NII VVS在报告中称:“米-6运输和军用运输直升机装备有两个D-25V涡轮轴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并是首个装备涡轮轴发动机的苏联直升机。米-6型机在性能,尤其是载荷、可运送的货物体积、人员、作战物资数量等方面优于苏联所有现役直升机。”次年,米-6正式列装苏联部队。
除了第23厂外,位于顿河畔罗斯托夫的第168厂也在生产米-6型机,并且该厂早在1959年就制造了首批4架量产型米-6直升机。米里设计团队在第168厂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以改进米-6型机和开发新的机型。第168厂一直生产米-6型机,直到1980年转产新一代重型直升机——米-26型机。第168厂一共生产了874架米-6型机,涵盖所有机型。高峰时的年产量为74架(1974年)。莫斯科的飞机制造厂共生产了50架米-6型机,1962年即停产。停产后第23厂转隶负责航天和导弹项目的通用机械制造部,转而生产火箭和航天器。
(说明:米-6使用四套不同的生产编号系统。在所有的系统中,生产编号都有一个后缀B(斯拉夫语字母的V)作为生产编码。有资料认为该字母代表Vertolyot(直升机),但这一解释值得怀疑。因为第168厂以前就生产直升机,没有理由单独为米-6设计独特的编码。
莫斯科/菲利(第23厂)生产的米-6型机的生产编号为7位。例如,苏联空军的“12号苏联红”(生产编号为:1030401V)。第一位数字表示生产年份(1961);第二位始终是“0”,没有任何意义;第三位数字“3”表示由第23厂制造(省略了第一位数字是为了迷惑敌国的间谍)。剩下的两个数前两位数表示生产批次,后两位数表示在该批次中的序号(每批最高10架)。
第168厂的米-6型机多年以来共使用三套生产编号系统。第一套编号系统使用于1959~1969年,通常也是7位数字。例如,1964年6月22日生产的米-6型机CCCP-11329第1号(该机后被重新注册为CCCP-21862,原来的注册号被转给生产编号为8346010的安-12BK),其生产编号为4681705V,意即,该机于1964年生产,制造单位为第168厂,生产批次为17,生产序号为05。1960年制造的飞机生产编号为8位,生产年份代码为10,因为它排在1959年之后,而1959年的飞机的生产年份代码为“9”。因此,苏联空军的“15号苏联红”的生产编号为10680508V。通常每个批次生产10架飞机,但1975年的第21批次是个例外,该批次为15架。)
第二套编号系统用于1970年至1974年间生产的飞机,包括6位数字。例如,1974年2月27日生产的米-6A(CCCP-21001)的生产编号为747308V,其中“74”代表生产年份,“73”代表生产批次,“08”代表该架飞机在该生产批次中的序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