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文化学六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014741
  • 作      者:
    王冬梅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冬梅,女,汉族,皖籍。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
  从事高校教学十余年,勤勉于教科研工作。2003—2013年间,陆续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含CSSCI、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共计11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教材1本,获国家专利5项,作品获奖及入选20余件。
  近年来,主持完成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省质量工程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共5项,参与省级及校级研究项目8项、校精品课程2项。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淮北师范大学首届“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先进个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建筑文化学六义》从文字、数字、图形、方位、植物、人类本体六个方面,分章节进行专题式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史论结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专题调研法等方式,旨在深入发掘和系统阐发建筑文化的庞杂性和多义性。内容横贯中西古今,既有古代建筑的文脉梳理,也有传统语汇的现代建筑式延续,以及对设计理念的前瞻式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四、人体工程学从本质上开启了建筑对人的全方位探知
  现代建筑延续着与人体关系的课题探讨,并上升到理性学科的高度,即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测量学等多支系的共同发展,进而成为建筑设计的首要准则和依据。学科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建筑对人体的开发摆脱了局限形体的窠臼,已深入到了更广泛的领域,甚至架构在生物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严格恪守着以人为本的准则,践行着建筑与人的永恒主题。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原理、方法和数据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当下已从最初的人机范畴延伸到建筑环境的领域,注重于对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按照人的特性设计、改善并优化人工环境系统,以期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实现人的最佳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学科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标准化推广,1975年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数据化”体制的正式推行,这些科学数据是遵循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而度定的。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血掖循环系统(受姿势尺度、材料性能、空气温湿度等影响)、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等;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人体测量学是研究人体特征、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度及其应用。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建筑设计的参照标准。由此可见,现代建筑设计对人体的参照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数据化、标准化、高效全面的工程机制。
  结语
  事实上,早在纪元前建筑设计构形对人体的表象借鉴之外,对人体的行为、心理关系的重视和建筑运用就已初现端倪,帕提农神庙的建造就曾运用过各种手法矫正视觉和错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神的尺度”①即利用建筑与人两者间的尺度悬殊造成心理压迫,起到宗教的暗示作用;文艺复兴后建筑尺度的亲和,也是对人本的回归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渗透着浓重的政治、伦理、美学等社会意识观念;无论宗教抑或宫殿建筑的位次分布,都遵循着尽端意识,正是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流程设置。因此,纵观东西方建筑史,传统建筑对人体的借鉴及对人的多重特性的发掘由来已久,其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对人与建筑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这一探索的过程从最初对自身形体的附会发展到回溯本我、寻求建筑对主体人的适应,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发掘本质的自我认同过程,也是自古希腊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脉传承,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建筑与人体
一、人体的原始诉求和人体意象是建筑文化的肇始
二、人体比例与模数制是建筑数理观念的核心
(一)西方数理思想下人体比例的建筑投影
(二)建筑模数制度的人体因由
三、人体仿生是建筑空间结构探索的主线
(一)建筑空间与人体的对应仿拟
(二)建筑结构装饰对人体的艺术化抽象
四、人体工程学从本质上开启了建筑对人的全方位探知

第二章 建筑与植物
一、植物是自然的建筑
二、植物与建筑的渊源催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植物资源是原始建筑的选址宗本
(二)植物生长是原始建筑的方位参照
(三)植物的形材是原始建筑的构型依据
三、植物与建筑的互生赋予建筑丰厚的文化生命
(一)植物的寓意与建筑的文化积淀
(二)植物的配植与建筑的风水营造
(三)植物的形态与建筑的组景美学
四、生态理念下植物的建筑化与建筑的植物化
(一)建筑与植物的渐趋融合
(二)植物纤维的建筑材料开发
(三)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章 建筑与汉字
一、建筑设计国际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二、汉字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汉字的美学价值
(二)传统造字对建筑文化的表征
(三)汉字美学与建筑构成的相同规律
三、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的借鉴
(一)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字形的直接借用
(二)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视觉符号的解构
(三)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结构规律和造字方式的提炼与延伸
(四)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意象的升华

第四章 建筑与数字
一、古建筑与文化哲思的道器关系
二、儒家思想下建筑的等级礼“数”
三、《周易》影响下建筑的阴阳象“数”
四、佛教教义下建筑的宗教圣“数”
五、工艺法度下建筑的营造模“数”

第五章 建筑与十字
一、源于原始崇拜和时空观念的十字现象
二、东西方宗教建筑空间的十字格局
(一)曼荼罗的十字平面与汉地佛教建筑的十字纵横轴
(二)基督教建筑平面的十字架意象
(三)伊斯兰教建筑十字平面的基督文化遗存
三、宗教建筑结构中的十字骨架
(一)屋脊造型的十字框架
(二)梁柱节点的十字承托
四、宗教建筑装饰中的十字纹样及其变体
(一)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建筑的十字纹饰
(二)佛教建筑的十字纹及变体

第六章 建筑与方位
一、堪舆观对传统佛教建筑选址方位的作用
二、传统建筑营造观对佛教建筑方位的左右
(一)传统营造行为中的民俗方位观
(二)佛教建筑方向中的民俗观渗透
三、宗教等级观念下的佛教建筑布局模式
(一)传统建筑的等级礼制规范
(二)佛教建筑的等级序列格局
四、佛教建筑内部空间方位的宗教思想隐喻
(一)佛教思想的方位意象
(二)内部空间方位中的隐喻
五、佛教仪轨对礼佛人空间方位行为的约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