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体工程学从本质上开启了建筑对人的全方位探知
现代建筑延续着与人体关系的课题探讨,并上升到理性学科的高度,即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测量学等多支系的共同发展,进而成为建筑设计的首要准则和依据。学科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建筑对人体的开发摆脱了局限形体的窠臼,已深入到了更广泛的领域,甚至架构在生物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严格恪守着以人为本的准则,践行着建筑与人的永恒主题。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原理、方法和数据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当下已从最初的人机范畴延伸到建筑环境的领域,注重于对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按照人的特性设计、改善并优化人工环境系统,以期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实现人的最佳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学科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标准化推广,1975年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数据化”体制的正式推行,这些科学数据是遵循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测量学而度定的。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血掖循环系统(受姿势尺度、材料性能、空气温湿度等影响)、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等;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人体测量学是研究人体特征、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度及其应用。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建筑设计的参照标准。由此可见,现代建筑设计对人体的参照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数据化、标准化、高效全面的工程机制。
结语
事实上,早在纪元前建筑设计构形对人体的表象借鉴之外,对人体的行为、心理关系的重视和建筑运用就已初现端倪,帕提农神庙的建造就曾运用过各种手法矫正视觉和错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神的尺度”①即利用建筑与人两者间的尺度悬殊造成心理压迫,起到宗教的暗示作用;文艺复兴后建筑尺度的亲和,也是对人本的回归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渗透着浓重的政治、伦理、美学等社会意识观念;无论宗教抑或宫殿建筑的位次分布,都遵循着尽端意识,正是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流程设置。因此,纵观东西方建筑史,传统建筑对人体的借鉴及对人的多重特性的发掘由来已久,其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对人与建筑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这一探索的过程从最初对自身形体的附会发展到回溯本我、寻求建筑对主体人的适应,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发掘本质的自我认同过程,也是自古希腊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脉传承,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