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市形象效应分析
城市节事是在特定的时期,相对集中地将城市各项作用呈现在人们面前,汇集了城市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的元素,是展示与传播城市形象的极好平台。节事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参与城市形象的标识,无论是体育盛会、国际会议,还是特色节庆,都对宣传和传播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在潜意识里会对“节事”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认知转换,如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10年世博会和上海等。节事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在短期内使得活动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由于节事期间,举办城市能吸引到较高的媒体覆盖率,对城市主题形象起到重要的宣传效果,集中的媒体聚焦,使得短期内城市形象得以强化,从而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雅典、亚特兰大、巴塞罗那、悉尼、北京、伦敦等无不借承办奥运会之机来向世界标明自己具有的城市魅力,如2000年悉尼的“绿色奥运会”(图14)为悉尼树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形象。此外节事活动的举办对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改善和重塑有显著作用,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2的慕尼黑奥运会扭转了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中遗留的不良形象,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节事不总是对城市发展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可能有负面的阻碍作用,节事活动的引导和控制不得当,举办城市都有可能被节事的“双刃剑”所伤,如悉尼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种种丑闻和问题连连被曝光,城市形象遭遇了不少的麻烦;而2013年三亚的“海天盛筵”会展(图15),是一场多方位高端生活方式展,但由于活动内容近百项,主办单位数十家,又时值环岛赛季,各种私人小派对每天不断,与MC白色派对的信息相混淆,会展导致城市形象负面效应连连。
2.3城市空间效应分析
节事尤其是大型节事能直接导致城市旅游空间形态、质量及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出现非常规演变,引导推动城市旅游空间有序发展和跨越式提升,甚至可能重构或导致城市旅游空间发展失衡。对城市空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结构,二是城市公共空间。大型节事的举办往往需要新建一些配套的场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设施,其新建、改造和利用都可以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节事能为城市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改变城市已有的空间形态,为城市寻求新的秩序,调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具有空间整合、完善空间体系的作用。重大节事形成的新公共空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城市功能的聚合,强化其关联性,加速城市空间的重构,实现城市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东京奥运会,日本为了建设高效快速的交通,促进了东京、京都和大阪等东海道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但也破坏了一些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时期的建筑和景观遗产。因此,应依据空间感知场的感知规律、感知类型等,选择确定节事活动游客、社区居民可能感知的空间,对于城市体验场所的选择、规划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节事感知场(空间斑块及体验场所)、廊道等规划设计还要考虑如何从城市文脉、体验经济等多视角出发,使得城市节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如上海借助世博会的举办契机和助力,推动了整个城市多中心格局的重构和多心开敞的城市结构的完善,实现了城市由单轴中心向多轴网络中心转化,拓展了黄浦江滨水发展轴,从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生态景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了上海滨水的跨河城市形态,打造出了完整的黄浦江滨水景观,确立了黄浦江发展轴的三大节段的构架,进一步带动了上海城市中心跨越式功能提升,塑造了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格局。
2.4城市生活效应分析
节事活动只有首先满足市民的需要,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可能散发出真正吸引游客的独特性,挖掘出丰富的内容,展示城市自身的独特性。节事,尤其是大型节事的举办的相关配套设施及其进行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具体表现为:城市风貌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就业机会增加。如2002年第一届“香港计算机节”的举办,拯救了香港当时非常疲弱的经济,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已成为香港四大展销会之一。节事举办的同时,交通可能会变得拥挤,宁静的生活被扰乱,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城市垃圾增多等等。但是大型节事的举办总体来说还是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居民的娱乐生活,人们能从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使生活更加充实。因此,大型节事活动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从娱乐生活、增长见识、生活品质、家居环境等整体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雷春(2010)研究三亚大型节事活动的社会效应时,对当地居民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三亚(2006-2009)举办的大型活动对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的素质起到一定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