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56511
  • 作      者:
    熊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运用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文化传播、演变的一般规律,对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对广西这一建筑文化过渡区域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书中先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予以概述和探讨,重点放在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方面。然后从民族、民系的角度构建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于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再依据建筑特点的差异,细分为侗族建筑文化亚区、壮族建筑文化亚区、苗瑶建筑文化亚区、广府建筑文化亚区、客家建筑文化亚区及湘赣建筑文化亚区六个部分。在建筑文化区划框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两个大区(百越于栏区和汉族地居区)乡土聚落总体布局、空间特色、聚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研究。然后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建筑型制的基本要素,对六个亚区的壮、侗、苗、瑶等民族,广府、客家、湘赣等民系建筑文化特点进行了细致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最后概括描述了当前广西地域建筑的创作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状况,并提出新
  时期广西地域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充分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在深化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地域建筑技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侗族聚居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喜欢定居于山谷与溪河两岸的盆地间。在广西境内,侗族分布在桂北一带,主要聚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融水苗族自治县,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较为集中。
  2.5.2.3苗瑶文化区
  苗族和瑶族,其先民可能与居住在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的“蛮夷”或“南蛮”有关。大约在秦汉时期,苗族、瑶族的先民就已经出现在今湘西等地的五溪地区,被称为“长沙蛮”、“武陵蛮”或“五溪蛮”。
  南北朝时期,苗族和瑶族分离。由于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天灾兵祸以及自身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传统经济的需要,瑶族逐步向南迁徙。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居住在长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阳、澧阳、熙平等郡,即湖南大部分和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区。五代时,湖南资江的中、下游和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到了宋代,湖南西南部的辰、沅、靖诸州及整个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的韶州、连州、贺州、桂阳、郴州等地,都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
  元明时期,瑶族继续大量南迁,不断深入两广腹地。至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聚集地,当时广西的瑶族人口已占全省人口的30%,广东11个府的54个州、县都有瑶族居住,包括东部潮州,西部罗旁山,北部连州、韶州及乳源、新兴,南部南海、增城等。进入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自广东、广西迁人贵州和云南南部山区。至此,瑶族在中国的分布大致形成了与今天相似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①。
  瑶族是最为典型的山居民族,秦汉史书记载,瑶人“好人山壑,不乐平旷”;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瑶,本盘瓠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间,绵亘数千里”;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瑶人聚落不一……地皆高山”。关于瑶族的山居特点,民间的描述如下:广西民谚“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槽”;贵州亦有谚云“布依住水边,水苗在中间,瑶族在山巅”;西双版纳的版本是“汉族住街头,傣族住坝头,瑶族住山头”。这些流传在不同地方的民间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瑶族的居住情况,今天的瑶族,仍沿袭其祖先的传统,绝大部分居住在山区。关于瑶族居住于山区,除了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他们的压迫,这从瑶族民称的来源可以看出端倪,瑶人原称“窑、摇”,蚩尤率领三苗和摇民与炎黄大战失败,摇人一部分被当成劳役奴隶,称之为“徭役”,即“徭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日:“徭人者,言其持徭役与中国也”),此后历代傜人不断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啸聚山林、不缴赋税,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意即不缴税赋、不赋劳役之人,元代又被统治阶级蔑称为“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更名为“瑶”。瑶族在长期频繁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瑶族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盘瓠神话与瑶族渊源有密切关系。瑶族笃信盘瓠,把他作为本族的祖先、民族英雄、传授生产知识的神,形成了以盘瓠为核心的瑶族古代传统文化——盘瓠文化。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我国研究概况
1.3.3 广西地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4.1 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2.1 地理学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广西地域人文生态
2.2 历史沿革
2.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2.2.2 唐宋元时期
2.2.3 明清时期
2.2.4 民国至今
2.3 土著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2.3.1 广西土著族群溯源
2.3.2 基本文化特征
2.4 移民与文化传播
2.4.1 人口迁移与构成
2.4.2 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2.4.3 汉族移民的基本文化特征
2.5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
2.5.1 文化圈与民系的概念
2.5.2 桂西百越土著文化圈
2.5.3 桂东汉族移民文化圈
2.5.4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义化的生成及其区划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3.1.1 自然因素
3.1.2 人文因素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3.2.1 干栏式楼居
3.2.2 天井式地居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3.4.1 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
3.4.2 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
3.4.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划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4.1.1 聚落类型分析
4.1.2 聚落空间意向
4.1.3 聚落公共建筑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4.2.1 基本功能构成元素
4.2.2 侗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3 壮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4 苗瑶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5 汉文化对干栏建筑平面型制的影响
4.3 建筑结构与构架
4.3.1 基本构架类型
4.3.2 屋面做法
4.3.3 平面功能对干栏构架的影响
4.3.4 其他构架做法
4.4 营建机制
4.4.1 选址与立项
4.4.2 工匠传统
4.4.3 建造过程与仪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5.1.1 聚落类型分析
5.1.2 聚落空间意向
5.1.3 聚落公共建筑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5.2.1 平面形制
5.2.2 建筑构架
5.2.3 造型及装饰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5.3.1 平面形制
5.3.2 建筑构架
5.3.3 造型及装饰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筑
5.4.1 平面形制
5.4.2 结构体系
5.4.3 造型及装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6.1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6.1.1 文化生态价值
6.1.2 历史人文价值
6.1.3 技术价值
6.1.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6.2 面临的问题
6.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6.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6.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6.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6.3.1 保护原则
6.3.2 保护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创造新时期的广西地域建筑
7.1 广西地域建筑的当代发展概况
7.2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之道
7.2.1 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
7.2.2 深化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7.2.3 加强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