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卷.杨继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13318
  • 作      者:
    潘智敏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继荪,男,原名希阂,祖籍浙江余杭。1916年2月10日出生于杭州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清孝廉公,系名儒兼名医,悬壶沪杭,誉满杏林。他自幼熏陶渐染,矢志习医,继承祖业。在祖父“亦医亦儒”思想的影响下,还喜研文史,爱好诗词,从小诵读四书五经以及《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至1932年高中毕业后,即随祖父学医。侍诊之余,悉心攻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选读金元明清诸家论著。朝夕钻研,孜孜不倦。3年之后,因祖父病故,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在徐师谆谆教导下,医术逐日见长。学成之后在杭城设诊开业。由于历起沉疴,深得病家信赖,故医名随之鹊起。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1950年参加杭州市中医师学习班,组织了联合诊所——联合中医院。1953年进入国家医疗机构工作。195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业务和行政领导等职务。虽身兼数职,工作冗繁,但仍立足临床,坚守不渝。除坚持门诊外,还要承担院内外和省内外的会诊、出诊任务,直至退居二线后,仍未脱离临床。同时,坚持定期病区查房,为中青年医师分析病案;作专题讲座,传授他近60年的实践经验;并利用晚上时间处理病人的来信咨询、备课、审阅稿件;为许多中药厂生产新产品提合理化建议;为中青年医师科研投标审题,帮助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药。百忙之中,还不忘参加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义诊活动。
  治学方面,他平生谨严有序,推崇求实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博览深求、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他常说:“书海无边勤为径,知识需要累进,决无捷径可走。”并告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勉励青年医生要通晓文史,学有功底,才能精研医典,发皇古义。提倡要知己知彼,善集众长(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在内),独立思考,不断实践,才能融会新知,发展医理。
展开
内容介绍
  杨继荪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学验俱丰。他在学术上重视对经典著作的继承,并能博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善治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老年性疾病。《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继荪(内科专家卷)(第2版)》精选杨老的辨治经验和效验案例,全面反映杨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学生参考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要注意调寒暖、讲卫生。过寒过暖对人体均属不宜。春季,尤其是冬春之交与初春时节,气候寒暖交错,乍寒乍暖,温差很大。对于寒暖失常的气候,老年人应适时地增减衣物,勿令太过与不及。温病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天受”指空气传播,“传染”指接触感染。春季外出机会增多,更应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
  2.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强调早期治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为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罹患各类外感热病的患者,应及早治疗,在医生的辨证施治下,有望获得更快、更好的疗效。
  (二)暑夏之季话养生
  一年四季,由于气候时节不同,与其相适应之养生保健内容亦各有侧重。暑夏之季,按五行学说分类,归属于五行中之火、土,五气中之暑、湿。暑乃夏天之主气,其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在江南水乡暑令夏季,除气候炎热外,雨量亦较充沛,以至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热既盛,湿气亦重,从而形成了暑多夹湿的特点。因此,夏日养生就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夏季,老年人要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酷暑烈日直射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服装拟选透气凉爽的蚕丝织物,款式也应简洁宽松,以利体温调节。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要保持通风干燥,以求清凉,晚间则不宜贪凉露宿。空调房间的室温不宜过低,清晨应及时开窗更换新鲜空气。同时,要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提高人体对暴热、高温、久晴、淫雨等气候异常变化的适应能力。调整身体机能状态的养生方法颇多,在夏令期间常用的是以清火消暑、益气养阴和醒脾除湿,但也要因人而异。区别体质因素,不仅要凭借各人先天禀赋的异同,还应顾及某些人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某阶段兼夹因素。对体质和兼夹因素的评判应由中医师根据其舌质、舌苔、脉象及各脏腑机能状态的盛衰而作出,从而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如饮食调理,一般素体阴虚或气阴不足者,暑令常用兼有清火消暑作用的凉润食品,如西瓜、冬瓜、绿豆、百合、白木耳等,益气养阴生津的西洋参、生晒参、太子参等,其中西洋参偏于清火养胃生津,后两味偏于益气养阴生津;对于脾虚夹湿者,通常选用兼有健脾除湿作用的食品,如白扁豆、米仁、山药、莲子、赤豆等。若出现明显的口渴喜饮、心烦闷乱、汗出过多、小便短赤、舌红少苔等耗气伤津症状,或表现出显而易见的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脉濡苔腻等脾湿内困征象时,应及时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合理调整阴阳平衡,勿使太过与不及。
  (三)秋月燥胜宜濡润
  秋承夏后,主气为燥。燥属“六淫”之一,其性干燥而最易伤津。中医理论日:“燥甚则干。”秋伤于燥者,无不以机体津液亏耗为主证,出现如咽干、鼻燥、皮肤干枯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或咳嗽少痰、无痰、苔干等症状。故前人责之“诸涩枯涸,干劲皲裂,皆属于燥”。因燥邪淫胜所发之病称谓燥病。有内、外(包括凉、温)之分,亦有上、中、下之别。内燥是指机体内阴津耗损而出现的津亏血燥之证,常因热病后期伤津、失血失水过多或久病精血暗夺、营养障碍所致。外燥则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秋燥,其特点为有明显的季节性,是于秋季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且必伴口、鼻、咽、唇等津气干燥见证。在外燥证中又因感受秋凉燥气或秋天亢旱燥气的不同而分为凉燥与温燥。
  ……
展开
目录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急性病证
外感热病
一、治疗暑温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
二、发热类案评析厥脱
一、运用人参治疗厥脱证的经验
二、休克类案评析血证
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经验
二、出血类案评析肺系病证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证治经验
二、肺系病证案例
心系病证
一、冠心病虚实合参治疗经验
二、心系病证案例
肝系病证
一、肝硬化(腹水)治疗经验
二、中风诊治经验
三、肝系病证案例
脾胃病证
一、胃脘痛的辨治经验
二、痞证的诊治经验
三、脾胃病证案例
气血津液病证
一、消渴的辨治经验
二、气血津液病证案例
附“养阴降糖片”——消渴之验方
养生调摄
一、衰老的形、神表现及生理病理特点
二、调养抗衰,保健强身
三、四季调摄与膏滋进补
四、膏滋进补案例
运用敛法治疗难治病症的经验
肝胆重、顽病症治疗经验
心悸重、顽病症治疗经验
求因明本、标本兼顾治顽难病症的经验
高年虚实夹杂多病性的调治经验
痹证与湿阻诊治经验及验案
一、痹证与痛风诊治特色
二、湿阻
杂证治验举隅
……
诊余漫话
年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