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一个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56405
  • 作      者:
    车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空间是一个关于关系的方案。
  空间性是这个方案不断因为关系变动而转型的特质。
  社会空间辩证法则是社会与空间的关系变动的法则。
  社会与空间的构成可以概括为:共同体与联合体构成社会空间方案的能力。
  这样,对这种社会与空间的变动关系的转型研究,就可以称为社会一空间性转型研究。
展开
作者简介
  车飞,建筑师,城市规划家,理论作家。超城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北京服装学院智慧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一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可持续发展双硕士中国城市化课程客座教师。论文在多种专业媒体上发表,于2009年出版了个人专著《震荡》。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一个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是建筑师与城市建筑理论作者车飞,自2006年至2010年期间完成的城市空间的宏观理论学术成果。《北京的社会空间性转型:一个城市空间学基本概念》首次运用结构化理论方法研究空间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系统性地提出结构化空间概念,并建立起一整套理论用以分析和阐释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构成及其转型。该项研究填补了当代城市社会与空间发展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的空白,属于开创性理论。此外该研究还特别针对北京为案例,运用该理论进行结构化分析北京城市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解码自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性转型。
展开
精彩书摘
  (2)联合体空间和它的空间组织基础:“私有”与“公有”
  早期的共同体空间是围绕着血缘和家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它在根本上是整体的与合作的,而联合体空间是在开放性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它在根本上是个体的与分离的。在一个没有共同利益为前提的空间中,确保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成为社会联合体空间形成的基础。随着生产与生活的发展,社会化分工开始出现,这使得社会分层开始出现,也直接带来了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结果。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相互分离的社会空间中结成暂时的群体,更有效地捍卫个体利益。为了维护和发展不断破碎和分离的社会空间,一个纯粹的保证每个个体利益的公共空间被创造出来,也就是与“私人”相对立的“公共”空间。这样,就产生了“公有”与“私有”的关系。
  公与私的概念很早就有。在古希腊城邦中,就存在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区域和每个自由民所特有的私人区域之间的区别。在公共区域发生的公共生活与在私人区域发生的私人生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这时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希腊城邦,由于领主的存在,使得希腊城市与后世的城市的社会化程度相比还处于较低程度。城市社会的开放性有限,这时的公共区域还是一种建立在领主权威之下的自由民共有的共同体化城市空间。因此,放逐、没收财产和毁掉家庭都意味着脱离这个共同体化城市空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甚至希望将处于私人区域的家庭解体,按照年龄与体质组织生育和婚姻,使得理想国的公民拥有共同的父母与共同的子女。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城邦本身成了一个紧密的大家庭。《理想国》无限放大了希腊城邦中共有的界限,甚至将家庭、妻子和子女等共有,从而创造一个理论上的城邦共同体,并将私人区域等同于专用而公共区域等同于共用。这实际上是对氏族公社的朴素生活的回归,将公与私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共同或整体利益之下的内部问题。
  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在古罗马时代主要体现在“罗马法”之中。在罗马法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区别。
  ……
展开
目录
感谢
前言
导论 社会一空间性概念的初步确定
1.1 问题源起
0.2 社会一空间性概念理论基础
0.2.1 共同体与社会
0.2.2 空间性与社会一空间辩证法
0.3 结构化方法
0.3.1 城市空间研究与结构化概念
0.3.2 结构化分析的方法与框架
0.4 作为社会一空间性结构化概念的共同体化空间与联合体化空间

第1章 社会一空间性转型的基本理论
1.1 空间的共同体化与联合体化的社会一空间性起源
1.2 共同体与联合体
1.2.1 它们各自的组织结构
1.2.2 共同体与联合体的社会一空间性
1.2.3 它们各自的空间组织基础
1.3 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
1.3.1 共同体空间——土与血的容器
1.3.2 联合体空间——土地与交往的磁性空间
1.4 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的社会一空间性转型
1.4.1 从血亲共同体到邻里共同体
1.4.2 从土地联合体到空间联合体

第2章 老北京的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及其社会一空间性转型
2.1 历史上的北京及其空间的共同体化与联合体化
2.1.1 中国城市化
2.1.2 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的中国起源
2.1.3 首都模式
2.1.4 北京城市历史
2.2 概念综述:老北京的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
2.2.1 内向性结构的共同体空间:四合院——家居,胡同——邻里,街坊——社区
2.2.2 外向性结构的联合体空间:中轴线——象征性,市井——功能性,墙——物理性
2.3 从“街坊”到“单位”——老北京的共同体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转型
2.3.1 定居空间的转变:从四合院到单位公房
2.3.2 从稳定的土地形式到牢固的空间形式:共与专
2.3.3 从稳定的血亲关系到牢固的邻里关系,从血亲共同体到单位共同体
2.4 从“市井”到“街道片”——老北京的联合体空间的社会——空间性转型
2.4.1 交往空间的转变:从”市井”到“街道片”
2.4.2 明确的空间形式:公与私
2.4.3 明确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土地联合体到”街道片”联合体
2.5 小结

第3章 北京的共同体空间与联合体空间及其社会一空间性转型
3.1 新首都模式与北京空间的共同体化与联合体化发展
3.2 北京的共同体空间及其社会一空间性转型
3.2.1 从单位公房到邻里社区
3.2.2 从稳定的土地形式到牢固的空间形式:共与专——从土地形式到功能空间
3.2.3 从稳定的单位关系到牢固的邻里关系:从单位共同体到邻里共同体
3.2.4 小结
3.2.5 案例:“沙漏空间”——方庄社区
3.3 北京的联合体空间及其社会一空间性转型
3.3.1 从配给社会到商业社会
3.3.2 明确的空间形式:公与私——从土地到空间
3.3.3 明确的社会关系:从“街道片”联合体到“街区”联合体
3.3.4 小结
3.3.5 案例:“三明治空间”——后海街区
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