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品味
荸荠、鸡头米和水红菱
食臭
淮扬好,干丝似个长
清香留君住:几样桂花吃食
从桂花鸭说开去
吃鸭不吐骨头
蚝情
情意似火腿
陷在“丼”中
成为叉烧,是瘦肉的光彩
“诈马”不是马
粉蒸
“嫩模”六月黄
龙虾:一夜鱼龙舞
扒皮鱼:名贱未必价值低
糊里糊涂的“辣椒面糊涂”
灶头的奥妙: 奥灶面
鱼汤面
天哪,纳豆
关关雎鸠,“在喝之粥”
没有泡菜的四川是不完美的
鸟鸣唤醒了松露,雨露滋润着松茸
它,似蜜
把往事酿成腐乳
萱草:疗疾之思
伊府面,滋味永回味
绝代风华葱油酥
红了樱桃
粽子烧排骨
海菜花在海菜腔里永恒
投我以木瓜
最好的味道在最家常的食材里
胶东四大拌
陷入螺网
破布子,古早味
跨越海峡的鼠曲粿
酸汤鱼和波波糖
海中乌金
洋芋部落
洱海银鱼,情思如练
花饭:一花一世界
新梢一枝梅
简单而大美的剑川菜
娘惹菜里是乡思
饮·合德
那一杯梅妃与洛神
起泡酒的美好时代
小桃红
哥顿金:我的暮光之城
顺记冰室
浸泡着绍兴的黄酒
云南小粒咖啡,香遍全球
一包冰糖吊梨膏
化作洛神花
雪菊盛开在昆仑
凤凰蛋和苦柚茶
绚烂的乾隆,清香的茶
何以永年,吾斟永春
凤兮凤兮向日朱
安吉白茶:宋帝御赐
巴达山茶:烟淡淡兮轻云
白鸡冠:不逊梅雪三分白
半天妖:不可捉摸之香
布朗山茶:天上神苗,山地之精
川宁红茶:皇室光环下的经典之气
大禹岭茶:幽芳独秀在山林
泡碗滇红供养秋天
东方美人:也许是场误会
工夫红茶
广云贡之美
芳华翠绿和雨露
金丝藏香:香笼麝水涨红波
九华佛茶:大愿甘露
老丛梨山:冷露无声
宁红龙须茶:五彩络出安宁世
奇兰: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杉林溪:不同桃李混芳尘
汀布拉:癯影醉红满池香
昔归茶:陌生花开缓缓归
正山小种如朝雨
紫鹃流光
晚云收,丹桂参差
名家说李韬及“味之道”
展开
——董克平(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舌尖上的中国》顾问,著名美食家)
身边美食圈的朋友都在写书,没有一本书是浪费纸张的,每一个人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美食的见解亦有不同,造就了每一本书有着不同的属性和功用。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轻松随便。你可以随意捡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可以破除先后顺序,它就像一个指南针,追本溯源,尽量完整地讲述每一种吃食本来应该具有的味道。它也是一本教科书,记录着某一种食物的诞生和发展。作者没有急于表述自己的见解,仅以旁观者的姿态讲述着事物的本真。
——秦洲同(TravelerWeekly《味道》刊执行主编)
遇到李兄时,我还在忙活央视厨艺大赛,非常希望找到一位嘉宾在节目中评论美食时,可以除谈及加工方法、健康食疗外,多谈些食物本身亦或是背后的故事。恰恰就在那时我被李韬文章特有的张力拽着进入了他的美食世界。
在他笔下:文化的脉络支撑着传承有序又神秘变化的每一种我们身边的美味佳肴!各种美味佳肴由他娓娓道来,细致入微且引人入胜。阅读时常把自己和他讲的美馔暗自结合,导致口水分泌加速,尤其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时千万不要捧着李韬的美食书籍、因为那是致命的诱惑!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吃货!一晃许多年了,一直如此!
——食尚小米(中央电视台美食节目策划,微博八十一万粉丝的旅行家、美食评论家)
清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好酒者必不好茶。反过来倒不一定。喜欢茶的人必有清雅之趣。喜欢美食的人一般都是富有生活乐趣的人。而把品茶的敏锐用在品酒之中,自然也会有一番趣味。
初识李韬,他的身份是餐饮行业的管理者。认识久了,发现他对茶很在行。再后来,突然有一天收到他写茶、写美食的大部著作,才知道他对茶和美食不止是喜爱,而是很有研究了。
在美食圈子里,爱吃的人很多,能写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对茶和美食充满热情,而又能描述得绘声绘色的人,其实并不多。李韬算一个。
李韬在美食圈里的丰富经历,经他的才华和热情铺展在这本书里。跟随他,可以找到各种乐趣。
——叶军(《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资深美食记者)
关于美食的文章,简单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
各种食物和感官的描述在字里行间恣意,是为一种——以食写食,好处是直观,边读边觉得味觉神经被想象莫名地摧残。
另一种是以情事带出食物的精气神,看似一片热忱之心,实际上作者早把味觉的通感编排进了故事大纲,演练下来只觉意犹未尽。
还有一种味道分子,下笔几乎不提食物的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貌似笔墨和味道完全无关,但读罢文章却惊觉脑内一片空白,食物的魂魄已经填满思维的空间。
身为京城美食帮的一员,李韬的文风并不华丽,他笔下只有两个字——真挚。以上三种手法的任一种,无论食物描述还是故事铺展,在他文章中都有很强的临场感。对于美食文章来说,能让读者有这种感受,恰是最难拿捏。因为这与中国画的白描一个道理——概括洗练的同时,还要做到活色生香。
——周周(媒体人,半个吃货。曾任《中国国家地理》编辑主任、《天下美食》执行主编,现投身于新媒体领域。认定食物与一个民族的人文气质密切相关,脱离了这一基本物质基础,势必导致文明发展受限,尤其是建立在农耕文明根基之上的中华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