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basic principles,models and global approach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162977
  • 作      者:
    (法)P. 桑索内蒂主编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由全球细菌的致病机理研究领域最优秀的专家编写。介绍了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一线防御细胞抗菌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描述身体主要防御屏障破裂、定植?踩肭趾脱仔运鹕说姆独?,并进行了开放性讨论:即共生菌群的耐受机制、致耐受性信号的破裂如何参与疾病,以及病原体种属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细菌毒力:原理、模型与整体研究方法》内容前沿,适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抗生素研发、畜牧兽医等领域相关研究人员。
展开
目录
基本原理1<br /><br />1病原菌是怎样形成的?3<br /><br />1.1引言3<br /><br />1.2灵活基因库的组成4<br /><br />1.3基因组动力学机制5<br /><br />1.4以大肠杆菌为模型展示细菌的基因组优化5<br /><br />1.5感染过程中基因组的可塑性7<br /><br />1.6结论7<br /><br />2中性粒细胞的抗菌机制13<br /><br />2.1引言13<br /><br />2.2募集到感染部位14<br /><br />2.3吞噬作用16<br /><br />2.4分泌囊泡的胞吐作用和去颗粒作用17<br /><br />2.5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19<br /><br />2.6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19<br /><br />2.7结论21<br /><br />3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到癌症的路径23<br /><br />3.1引言23<br /><br />3.2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发生的途径23&nbsp;模型33<br /><br />4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宿主-病原体的关系35<br /><br />4.1引言35<br /><br />4.2阳离子抗菌肽对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的抗菌机制和细菌的抗药机制36<br /><br />4.3白细胞和皮肤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7<br /><br />4.4结论45<br /><br />5败血性胞外病原菌侵染脑膜的机制:以脑膜炎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例54<br /><br />5.1引言54<br /><br />5.2细菌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脉管系统迁移55<br /><br />5.3新生儿脑膜炎60<br /><br />5.4脑膜炎64<br /><br />6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两个重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79<br /><br />6.1背景79<br /><br />6.2肺炎链球菌:一个毁灭性的病原体,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上呼吸道定植菌81<br /><br />6.3嗜肺军团菌――环境存在菌,同时也造成严重散发性和流行性肺炎89<br /><br />6.4结论96<br /><br />7沙门菌鼠交互作用:一个研究细菌感染的通用模型104<br /><br />7.1引言104<br /><br />7.2致病基因的鉴定106<br /><br />7.3在体内分析基因功能108<br /><br />7.4深入分析在宿主组织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13<br /><br />7.5展望115<br /><br />8衣原体:从分子水平洞察治疗的新发现123<br /><br />8.1引言123<br /><br />8.2衣原体:一种研究胞内宿主病原体间相互关系的模型124<br /><br />8.3一种调查感染期间宿主细胞因子作用的整体方法129<br /><br />8.4我们期望从整体化的RNA干扰(RNAi)方法得到什么信息?133<br /><br />8.5展望134细菌毒力的整体研究方法145<br /><br />9肠道菌群及其对内稳态的贡献147<br /><br />9.1引言147<br /><br />9.2胃肠道菌群的特征147<br /><br />9.3肠道菌群和宿主的共生关系152<br /><br />9.4结论156<br /><br />10肠道屏障的解剖学和肠道内稳态建立161<br /><br />10.1引言161<br /><br />10.2肠道屏障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特性161<br /><br />10.3通过对菌群感知、发信号和响应建立共生关系和肠道内稳态173<br /><br />10.4结论179<br /><br />11通过动态影像技术在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探索感染过程187<br /><br />11.1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成像简介187<br /><br />11.2感染的影像学189<br /><br />11.3临床意义197<br /><br />11.4未来的技术发展198<br /><br />12细菌感染的物种特异性问题,如何通过试验来研究?206<br /><br />12.1引言206<br /><br />12.2分子方面的物种特异性207<br /><br />12.3用离体的人体组织使细菌侵染模型化207<br /><br />12.4体内建模和相关的动物模型的探索208<br /><br />12.5在体内建模关注的焦点是病原体,而不是宿主209<br /><br />12.6体内建模:使用异体移植制造“人化”动物模型210<br /><br />12.7人传染病免种属特异性和“人化”动物模型的遗传操作211<br /><br />12.8李斯特菌作为肠道和母胎感染模型212<br /><br />12.9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从定植宿主上皮屏障到全身性感染218<br /><br />12.10脑膜炎奈瑟菌和脑脊髓膜炎221<br /><br />12.11结语223<br /><br />缩略语对照表2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