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跨国和跨文化视野之下的历史研究:1820-1937:a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history stud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74745
  • 作      者:
    胡成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外之间是否只有单向度的冲击/反应、侵略/反抗?西方是否只作为中国现代化单方面的推动者?中国社会和普通民众是否只是被动意义上的受惠者。
  《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案例的研究,指出相关的历史认知,不应只是近代国人的冥顽不灵、愚昧麻木;还应关注中国社会在此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热情接受和迎纳,怀柔远人的历史传统,以及在恶性传染病肆虐之际,普通民众中尚未泯灭的闪光人性,地方社会源远流长的邻里互助、人道关怀,从而更多呈现中国本土历史发展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展开
作者简介

  胡成,1954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重点关注跨国及跨文化视野之下的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
  自2000年以来,胡成曾先后到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已出版的专著有《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近代社会转型与史学反思》,并曾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读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新史学》等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和思想评论等七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和海通时代的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一个部分,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世界之中国”。然而,不同于以往研究凡涉及此议题的研究,作者较多关注国家意义上的外交、政治、军事等宏大主题,聚焦也多是高层政治精英或思想界、学界的领袖人物。
  《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希望从医疗、卫生史的层面,通过诸如中国地方社会、医疗传教士、华人医药、华人“肮脏”、烈性传染病、战地救援、公共卫生事业、防疫、检疫,以及上海、南京的禁娼运动等一系列具体案例的研究,更多关注日常生活史意义上的底层社会、普通民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外来/本土、东方/西方、帝国/殖民、侵略/反抗、国家/社会、民众/精英、男性/女性之间的缠绕和互动,并重点讲述权力在身体层面上的现代性布控和运作,以及普通民众面对不断加强的控制,为争取、捍卫生命权利和生命尊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总之,这是在跨国史及跨文化史的视野之下,一些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如何面对健康与疾病、生与死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普通民众是否只是盲目排外
  在近代中西文明相遇的研究脉络中,关于传教士在中国境遇的论述,迄今为止大概有二种研究典范:一是2。世纪6。年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对抗和冲突的历史,讲述传教士如何将基督教引人中国,受到当地官绅和民众的骚扰和攻击,较多关注19世纪中后期爆发诸多教案及义和团时期排外流血事件;①二是20世纪7。年代发展出来改造中国及后来的现代化研究模式,讲述传教士如何试图以西方文明改造中国,较多关注他们如何通过改善中国天文历法,翻译西方学术著述,创办学校、医院,推动中国社会各项现代变革;②三是最近发展出来的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典范,讲述传教士为更好地消除中国社会的疑虑而进行的文化适应和调整,较多关注他们如何改变策略,注意利用科学而非宗教,以及尽可能多地利用中国本土因素,从而深入中国地方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之中③。由于以往这些研究都将传教士作为叙事主角,中国社会被关注的只是官府和士绅的对抗,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默认或支持了普通民众的迷信、保守,以及中国地方社会对外来文化排斥和拒绝的预设。
  从高端论述的观念文化史、政治史的角度来看,以往的这些研究典范的确相当有效地展现了这部分历史实况。毕竟,传教士试图引入的基督教教义,与其时居统治地位的中国官绅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有许多扦格不谐之处;此外,传教士主张男女共同礼拜、不敬祖宗牌位、批评中国文化传统,又都与中国地方习俗不合;再加上传教士作为西方入侵的一个部分,与欧美鸦片贸易、不平等条约和列强炮舰共同闯入,遭到官绅和一些民众的抵制和抗拒在所难免。然而,如果将研究视角转向日常生活,把传教士和普通民众还原为历史现场的具体个人,具体历史具体分析,而非一概而论地提升到文化对抗和冲突的高度,那么在每天衣食住行、油盐柴米的日子里,地方草根社会、普通民众对传教士有无另外一种态度,或除对抗之外有无另一种交往方式,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毕竟,翻检当时传教士的文字,相当一批传教士声称自己“心系中国”。尤其当他们晚年离开中国之后,很多人一直魂牵梦萦这块挥洒青春、生活多年的土地。当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也是欧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跨洋过海的交通不便,很多传教士抵达中国后很少回乡探亲,晚年退休回国之后,“儿童相见不相识”,反倒觉得陌生和不适应,怀念度过美好年华的中国乃人之常情。不过,以常理揆度,如果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只受到排斥或攻击,即使晚年对欧美故国再不适应,恐怕也不会眷恋这块从来就是排斥自己的土地,或从来就是敌视自己的民众。所以,本章希望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
展开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鸣谢
绪论:在近代中国发现世界历史
第一章  地方社会与医疗传教士(1820—1928)
一、普通民众是否只是盲目排外
二、民众帮助及对中国认识的转变
三、生活境况和世俗意义上的感恩
四、经费来源和最好的病人
五、颇具包容性的文化发展
第二章  “西医东渐”过程中的本土影响(1820—1914)
一、如何让本土走到历史前台
二、儒家知识人及当地中医的治疗实践
三、侧重眼科手术及对华人助手的倚重
四、华人病家与医疗传教士的角色置换
五、不应被忽略的本土影响
第三章  华人医药与西洋医生(1835—1914)
一、西洋医生怎样治疗非外科疾病
二、了解华医药及华人对西药的反应
三、利用华医药和对病家的说服
四、内陆地区的限制和减少经济开支
五、与“适应”同样重要的相互援借
第四章  华人“不洁”与中外间的不同讲述(1861—1917)
一、华人何以被认为“不洁”
二、“不洁”被视为疫病之源
三、卫生景观改善与变革维新
四、文化优越感与民族主义抗争
五、社会变革与殖民控制的多重意象
第五章  经济扩张与烈性传染病(1820—1932)
一、烈性传染病何以频繁地跨区域流行
二、经济迅速扩张与南北间的密切往来
三、来往距离缩短和地理间隔的打通
四、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和居住环境的肮脏
五、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转换
第六章  营口的战地救援和地方事权(1900—1907)
一、中国是否只被欺凌和宰割
二、俄国军事占领与日本军政署的成立
三、谋求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与进入战地的交涉
四、日本的军事占领与归还地方事权的谈判
五、侵略/反抗不只发生在炮火纷飞的战场第
第七章  东北公共卫生事业的竞争(1905—1911)
一、公共卫生为何以对抗方式而展开
二、台湾经验移植与殖民医学的抢先开启
三、中国当局快速推进的公共卫生事务
四、创设巡警和卫生现代化成就的比拼
五、损人不利己的殖民医学
第八章  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8—191012)
一、华人为何要求自主检疫
二、种族矛盾激化与华人的抗争
三、华人上层的说服及外人让步
四、自主检疫和外人的刮目相看
五、华人参与租界政治的诉求
第九章  鼠疫蔓延期间的民众、精英和殖民者(1910—1911)
一、本土救助是否仅为“愚昧”
二、商民最初展开的自相救助
三、民众信任及商会的隔离病院
四、心理挫折及与检疫相关的竞争
五、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互助传统
第十章  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1918—1924)
一、是否华人导致了娼妓泛滥
二、持续走高的禁娼要求
三、美国禁娼与外人的道德风化
四、各方反应及相关利益冲突
五、上海意义上的“白人负担”
第十一章  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废娼(1927—1937)
一、南京政府为何首先厉行禁娼?
二、新政权对首善之都的风化整肃
三、扩展执法边界和娼妓的从良改造
四、社会反响及各种权力的布控
五、与快速工业化相应的社会规训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