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制造贡茶明显的夸大了压黄的出膏作用,从现代制茶原理去分析,宋代的制茶者认为,经过压黄之后,茶叶苦涩味减少,是压出茶汁的结果。其实不然,从压榨过程来看,茶叶包束在布帛里,外用竹篾束缚,茶叶含水量高达60%以上。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压榨,其内含物质不可避免地发生自然氧化,自然减轻了茶叶的苦涩味,而不是因为压黄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压黄工艺在宋代之后逐步被淘汰的原因。压黄工艺被淘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锅炒杀青的大量应用,杀青之后茶叶的含水量大幅度减少,用压榨的方法,不可能压出茶汁。
4.研茶
据《北苑别录》记载:“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十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一沉,故研夫尤贵于强而有力者也。”
研茶是宋代贡茶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工艺之一,研茶就是唐代制饼茶过程中的捣拍,是将蒸熟之后茶叶捣碎,或者研碎。宋代研茶以柯为杵,使用木制杵棒,在瓦盆里研(捣)制。研茶过程中要分团酌水,酌水的量和次数因为原料嫩度不同而不同。贡茶因为原料嫩度不同而制造等级不同的贡茶。原料嫩度越高,用白茶品种或者水芽作原料,制造等级最高的龙团胜雪,研茶时间最长,酌水次数越多。
酌水,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研茶过程中茶叶干湿情况,适量地加入水分,研制高级别的贡茶,酌水次数达到l6次。每一次酌水都是研制到水干茶熟,水干并不是指茶叶完全干燥,只是研茶过程中,水分太少而已,水分太少,茶叶则粗细不匀。用拣芽(一芽一叶)作原料的龙团凤饼,则酌水2~6次。研茶需要强壮而有力者,才能研得细腻而均匀。酌水12次以上的茶饼,一天只能研制一团,酌水6次以下的,一天可以研制3~7团。可见宋代贡茶制造过程中研茶所花费的功夫和时间。
研茶既需要强劳动力,更需要时间,根据现代制茶学的理论,研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茶叶细胞的破碎率,增加水浸出物。宋代贡茶制造过程中,研茶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达到一定程度的细胞破碎率,而是为了茶饼的外观形状,达到“首面均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