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段“厥气客于五脏六腑”系出于灵枢的邪客篇。李本也错简了。
乙、这里前一段是在素问逆调论篇里,专说藏气逆调而为息喘的理论。按:逆调论的含义,是说人体寒热水火营卫之气逆而不调的意思,故寒热逆而不调,则为烦为痹。水火逆而不调,则为肉烁和挛节。营卫逆而不调,则为肉苛。藏气逆而不调,则为息喘。
丙、按:逆调论篇的本文,在这一段岐伯日的上面,还有“帝日:愿闻其故”一段,计共六十七字,是逆气与息喘的分类辨证要领,应当参考,联系起来体会。又其中“有不卧不能行而喘者”一句,参考滑伯仁氏注解,以为当作“有不得卧,能行而喘者”。揆诸临床经验,我同意滑氏这种体会是正确的。
据上述这种体会,我们只要在实践中,有凭有据,对于错简的经文,可以大胆地提出改正的意见,对于整理经论,才能有收获。
丁、“下经”是古代的一种医经著作,现已失亡了。考史记仓公传云:“仓公受脉书上下经于阳庆”,或者即是下经。
戊、“故息有音也”的含义,原文已自解释胃气不和,逆上冲肺,故不能卧而息有音。另有一种起居如故而息有音的,即一般常见的人睡着了鼾声如雷。这种现象,其病不是器质性的变化,即不在胃,也不在脏,而是胃气逆于络脉,其病势浅而又微,另外有一神人睡着了口中吹气,也与此同。总的说来,都是气逆不调的原因。
己、半夏五合秫米一升即半夏秫米汤。是治痰涎壅塞,胃气不得下降而不寐症的方剂。按:秫米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是北方的小米,有人说是高粱米,据临床经验而言,用高粱米也有效,与小米无优劣之分,这大约是古人经验之谈。
庚、“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的含义,即甘澜水,取其有疏通下达之力,可调和阴阳,详本草纲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