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RF权威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300621
  • 作      者:
    (美)Janine Sullivan Love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工程师经验的精华集粹,不可错过!RF前端世界级设计精华精选,天线、滤波器及布局的设计方案,一册在手,给硬件设计师带来无穷灵感
展开
作者简介
  Janine Sullivan Love,有着超过17年的专业写作经验。她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曾担任许多行业出版物的特约编辑或专职编辑,还曾担任RF DesignLine的网站编辑。目前,她为许多行业和单位提供技术写作和编辑服务,涉及领域包括软件、设计、芯片、模块、内存、光学工程、网络管理及系统等。她是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的会员,拥有美国特拉华大学学士学位和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目前实用的射频技术类图书的精华集粹,内容由浅入深,包括无线电发射基本知识、RF功率放大器、PA设计基础知识、RF/IF电路、滤波器和阻抗匹配等。
  本书结构清晰,示例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适合电子通信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指南。
展开
精彩书摘

  无线电波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在无线电技术的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方法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无线电波的长距离传播特性使得通信成为可能。利用无线电波可以在几米到数千英里的距离之间建立通信。通过短波传播或卫星传播,我们可以同地球另一端的人打电话,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通信。与之相比,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还要更远。例如,无线电望远镜可以检测到由几光年以外的能量源发出的微弱信号。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因为电磁波包含电场成分和磁场成分,所以在学习电磁波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电场和磁场。
  1.1 电场
  任何带电物体,不管是带静电还是有电流从中通过,都有一个电场与之相关联。众所周知,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这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证明。例如,梳理过的头发通常容易立起来。这是因为,梳头时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结果每根头发都带有相同极性的电荷,它们因相互排斥而立起来。由此可见,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如果电压达到千伏以上,那么这样的例子的效果就相当显著了。然而,即使是电子电路中相对较低的电压,也会表现出相同的效果,尽管程度要小得多。
  任何带电物体都会辐射出电场,如图1-1所示。电势随着与带电物体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下面举一个10V的带电球体的例子。在球的表面,电势为10V。然而,随着与球心距离的增加,电势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可以在球体周围画出如图1-1所示的等电势线。
  电势随着与球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表明,电势的大小与距球心的距离成反比,即增加一倍的距离,电势减半。电势与距球心的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1-2所示。
  电场决定了其中带电物体的受力大小和方向。电场强度是图1-2中的曲线斜率的负值。曲线的斜率往往表示变量的变化率。在这里,它代表着某一点上的电势对距离的变化率,也就是所谓的电势梯度。可以看出,电势梯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换言之,若距离增加一倍,则电势的梯度将减少到1/4。

  图1-1 电场线和带电球体周围的电势线

  图1-2 电势大小与距带电球体距离的关系
  1.2 磁场
  磁场也很重要。同电荷一样,磁体也可以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类似于正电荷和负电荷,磁体有两种磁极,即北极和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在磁场中,同样可以发现,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虽然最先为人们所用的磁体是永磁体,但很久以后,人们发现电流在导线中流动也可以产生磁场(见图1-3)。这是很容易验证的,把磁针放在通电导体附近,磁针会发生偏转。图中导线四周特定方向的线就是磁力线。确定磁力线走向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导体周围使用右手螺旋法则。想象一下,右手成螺旋状,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其他手指成螺旋状旋转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走向。

  图1-3 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力线
  1.3 无线电波
  正如之前提到的,无线电信号是一种电磁波。无线电信号有着与光波、紫外线和红外线相同的辐射类型,其不同之处在于波长和频率。电磁波在组成上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不可分离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电场平面和磁场平面相互垂直,同时又都与电磁波的运动方向垂直。电磁波可以由图1-4形象地表示。

  图1-4 电磁波
  发射信号的天线上的电压变化产生电场,而电流的流动引起磁场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发现,电场线沿着与天线相同的轴线传播,并随着远离轴线而向外扩散。电场的测量以给定距离上电势的变化量为单位(如V/m),这就是电场强度。
  电磁波有很多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波长。这是指电磁波上的一个点到下一个完全相同点的距离,如图1-5所示。最明显的一个选取点是峰值点,因为这个点很容易识别,不过选择任何点都是可以的。

  图1-5 电磁波的波长
  电磁波的第二个属性是频率。这是指电磁波上某一点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1秒)往复运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Hz,它等于周期/秒。该单位是以发现无线电波的德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无线电使用的频率通常很高。因此,我们经常要给赫兹加上前缀千、兆和千兆,例如,1kHz是1000赫兹,1 MHz是1兆赫兹,1 GHz是1千兆赫兹(即1000MHz)。最初,频率的单位是没有特定名字的,只是使用周期/秒(c/s)。一些较早期的书籍还给这个单位加上了前缀(如kc/s、Mc/s等)来表示较高的频率。
  电磁波的第三个主要属性是速度。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相等。对于大多数实际应用,波速取300 000000m/s,尽管更精确的值是299 792 500m/s。
  1.4 频率到波长的转换
  以前,收音机刻度盘上无线电台的位置是用波长表示的。一个电台对应的波长可能是1500m。现在的电台使用的是频率,因为频率在今天更容易测量。频率计数器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出频率,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其成本相对更低。与光速链接,很容易得到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其中,λ是波长(单位:米),f是频率(单位:Hz),c是无线电波的速度(光速),对于实际应用可取300 000000m/s。
  在前面的例子中,1500m的波长对应的频率为300 000 000/1500,即200千赫兹(200 kHz)。
  1.5 无线电频谱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很宽。无线电信号的频率最低,因而波长也最长。在无线电频谱以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辐射。这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许多其他形式的辐射,如图1-6所示。

  图1-6 电磁波频谱
  无线电频谱本身覆盖范围极广。在频谱的底部,信号只有几千赫兹,而在频谱的顶端,使用100GHz或更高频率的新型半导体器件正在研发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我们熟悉的所有信号。不难发现,大量可用的频谱空间可用来传输信号。为便于参考,图1-7给出了无线电频谱的不同频段的名称。可以看出,在世界上部分地区长波广播波段(140.5~283.5kHz)信号的传输以及导航信标和许多其他形式的传输都属于频谱的低频(LF)频段。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无线电波和传播
1.1 电场
1.2 磁场
1.3 无线电波
1.4 频率到波长的转换
1.5 无线电频谱
1.6 极化
1.7 无线电信号是如何传播的
1.8 折射、反射和衍射
1.9 反射信号
1.10 地面以上的大气层
1.11 地波
1.12 天波
1.13 传播距离和辐射角
1.14 多次反射
1.15 临界频率
1.16 MUF
1.17 LUF
1.18 跳跃区
1.19 电离层状态
1.20 衰落
1.21 电离层扰动
1.22 VLF信号的传播
1.23 VHF及以上的信号
1.24 更远的传播距离
1.25 对流层散射
1.26 分散E层
1.27 流星散射
1.28 3GHz以上的信号

第2章 RF前端设计
2.1 更高的集成度
2.2 接收机基本结构
2.2.1 AM检波接收机
2.2.2 TRF接收机
2.2.3 直接转换接收机
2.2.4 超外差接收机
2.2.5 前端放大器
2.2.6 选择性
2.3 模数转换器对RF前端设计的影响
2.4 软件无线电
2.5 案例分析——现代通信接收机

第3章 WLAN无线电传输基本原理
3.1 传输能力和吞吐量的定义
3.2 带宽、无线电和香农定理
3.2.1 带宽是个模拟测度
3.2.2 数字设备的带宽
3.2.3 香农定理:带宽和噪声
3.2.4 关系
3.3 带宽效率
3.3.1 自适应调制
3.3.2 效率与健壮性的权衡
3.4 前向纠错
3.4.1 802.11a和802.11g卷积编码
3.4.2 FEC开销:3/4编码和1/2编码
3.4.3 其他FEC技术
3.5 无线电法规
3.5.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1934)
3.5.2 ITU-R
3.6 许可的和无需许可的无线电频谱
3.6.1 主要的许可频段
3.6.2 美国无需许可的频段:ISM和U-NII频段
3.6.3 WLAN频谱
3.7 其他国家的无需许可频段
3.7.1 欧盟5GHz频段频谱
3.7.2 国际上5GHz频段的频谱
3.8 无线通信中存在的普遍难题
3.8.1 距离和路径损耗
3.8.2 信号频率
3.8.3 环境障碍物
3.8.4 楼层间的传输
3.8.5 多径和码间干扰
3.8.6 同信道干扰
3.8.7 多普勒效应
3.8.8 其他环境因素
3.9 802.11 WLAN的基本特征
3.10 总结

第4章 高级结构
参考文献

第5章 RF功率放大器
5.1 功率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5.1.1 A类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5.1.2 B类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5.1.3 AB类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5.1.4 C类放大器的工作方式
5.1.5 各类滤波器的使用
5.1.6 IMD简介
5.1.7 A类放大器性能
5.1.8 A类偏置电路
5.1.9 A类放大器的限制
5.1.10 B类放大器的性能
5.1.11 AB类放大器的性能
5.1.12 AB类偏置电路
5.1.13 C类放大器的性能
5.1.14 放大器类型小结
5.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RF放大器
6.1 噪声和预选器/前置放大器
6.2 放大器配置
6.3 晶体管增益
6.4 基于公共元件的分类
6.4.1 共发射极电路
6.4.2 共集电极电路
6.4.3 共基极电路
6.5 晶体管偏置
6.5.1 集电极-基极偏置
6.5.2 发射极偏置或“自偏置”
6.6 频率特性
6.7 JFET和MOSFET连接
6.8 JFET预选器
6.9 VHF接收机预选器
6.10 MOSFET预选器
6.11 电压可调接收机预选器
6.12 用于VLF、LF和AM BCB的宽带RF前置放大器
6.13 推挽式RF放大器
6.13.1 推挽式放大器的类型
6.13.2 实际电路细节
6.14 宽带RF放大器(50Ω输入和输出)

第7章 PA设计基础
7.1 谱域分析
7.2 基本的工作类型:A、AB、B和C
7.3 有源器件模型
7.4 高频导通角
7.5 集电极电容的非线性效应
7.6 推挽功率放大器
7.7 功率增益和稳定性
7.8 参数振荡
参考文献

第8章 功率放大器
8.1 需要考虑的安全因素
8.1.1 氧化铍
8.1.2 高温
8.1.3 高RF电压
8.2 最初的设计决策
8.3 调平器、VSWRP和RF路径开关
8.4 开始设计
8.5 低通滤波器设计
8.5.1 切比雪夫滤波器
8.5.2 椭圆滤波器
8.5.3 电容器的选择
8.5.4 电感器的选择
8.6 离散PA
8.6.1 输出匹配方法
8.6.2 最大集电极/漏极电压
8.6.3 最大集电极/漏极电流
8.6.4 集电极/漏极效率
8.6.5 功率晶体管的封装
8.6.6 增益期望
8.6.7 散热设计和散热片
8.6.8 偏置
8.6.9 反馈元件的选择
8.6.10 输入匹配
8.6.11 稳定性考虑
8.6.12 布局考虑
8.6.13 结构技巧
8.6.14 性能测量
参考文献

第9章 RF/IF电路
9.1 混合器
9.1.1 理想混合器
9.1.2 二极管环混合器
9.1.3 有源混合器的基本操作
9.2 调制器
9.3 模拟乘法器
9.4 对数放大器
9.5 Tru-Power检测器
9.6 VGA
9.6.1 电压控制放大器
9.6.2 X-AMP
9.6.3 数字控制VGA
9.7 直接数字合成
9.7.1 DDS
9.7.2 DDS系统的混叠
9.7.3 将DDS系统用作ADC时钟驱动器
9.7.4 DDS系统中的AM
9.7.5 DDS系统的不失真动态范围考虑
9.8 PLL
9.8.1 PLL合成器的基本构建模块
9.8.2 参考计数器
9.8.3 反馈计数器
9.8.4 小数分频锁相环
9.8.5 振荡器系统的噪声
9.8.6 VCO的相位噪声
9.8.7 利林方程
9.8.8 闭合回路
9.8.9 相位噪声测量
9.8.10 参考杂散
9.8.11 CP泄漏电流
参考文献

第10章 滤波器
10.1 分类
10.2 滤波器合成
10.3 LPF
10.3.1 阶梯阻抗 LPF
10.3.2 集总元件 LPF
10.3.3 不规则线 LPF
10.4 BPF
10.4.1 集成综合指数
10.4.2 平行耦合线 BPF
10.4.3 波形耦合线BPF: 有用的“锯齿”
10.4.4 末端耦合BPF
10.4.5 交指型BPF
10.4.6 梳状BPF
10.4.7 U型BPF
参考文献

第11章 将传输线和PCB用作滤波器
11.1 传输线滤波器
11.2 开路线
11.3 短路线
11.4 非终端线的使用
11.5 印刷电路滤波器
11.6 带通滤波器
参考文献

第12章 调谐与匹配
12.1 RF电路的矢量表示
12.2 LC谐振储能电路
12.2.1 串联谐振电路
12.2.2 并联谐振电路
12.3 调谐RF/IF变压器
12.4 RF/IF变压器的构造
12.5 RF/IF变压器的带宽
12.6 挑选LC谐振回路的元件值
12.7 追踪问题
12.8 RF放大器/天线调节问题
12.9 本地振荡器问题
12.10 微调电容的方法
12.11 RF电路的阻抗匹配
12.12 变压器匹配
12.13 谐振变压器
12.14 谐振网络
12.15 相反L网络
12.16 π网络
12.17 分离电容网络
12.18 晶体管-晶体管阻抗匹配

第13章 阻抗匹配
13.1 背景
13.2 L型网络
13.3 处理复阻抗负载
13.4 三元件匹配
13.4.1 π型网络
13.4.2 T型网络
13.5 低Q值或宽带匹配网络
13.6 史密斯图
13.6.1 史密斯图的结构
13.6.2 有关史密斯图的基本技巧
13.6.3 绘制阻抗值
13.6.4 图中的阻抗操作
13.6.5 阻抗到导纳的转换
13.6.6 图上的电导操作
13.7 史密斯图上的阻抗匹配
13.7.1 二元件匹配
13.7.2 三元件匹配
13.7.3 多元件匹配
13.8 软件设计工具
13.8.1 史密斯图设计工具
13.8.2 集成设计工具
13.9 小结

第14章 RF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
14.1 RF放大器的非线性
14.2 线性化技术
14.2.1 前馈放大器
14.2.2 决定前馈放大器的耦合器值
14.2.3 RF预失真
14.3 数字基带预失真
14.3.1 星座映射
14.3.2 信号映射
14.3.3 复LUT
14.3.4 调节
14.3.5 采样
14.3.6 量化
14.3.7 反馈
14.4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