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充分运用语言、文字、表情、姿势、态度、行为等多种方式,广泛地同患者交往和接触,对其进行科学的启发、教育和暗示,充分有效地改变患者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和行为,克服各种心理因素,唤起其治疗的积极性,调整并恢复其正常的神情活动。为达此目的,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医生要以热情真诚、认真负责的态度取信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情与理解病人,深入了解病史,紧紧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心理动态、心理反应,把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印象积极地传达给病人,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到宽慰并增加治疗的信心。
其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选择针对性强、确实有效的心理疗法,并进行巧妙的设计和统筹安排,切勿粗制滥用、生搬硬套或政治说教,以求“用之必验”,尤其应克服偏废,应同针药等中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就会相得益彰。
最后,应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要创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和减少病人的心理冲突。如何开导其“形志之苦乐”?可取十法,视病者之实际,择优适度而实施。
1.以情胜情法
又称情志相胜法。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与情志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以一种心情去制止、战胜另一种心情的以情胜情法。此法的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但在临诊应用时切不可机械照搬五行制胜,而要根据心理病机灵活而巧妙地指导患者自我调节情志,减少刺激量,刺激内容和方向有所变更,从而达到情志上新的平衡,消除心理病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