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br /><br />前言<br /><br />第1章 绪论<br /><br />1.1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现状<br /><br />1.2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趋势<br /><br />第2章 研究区概况<br /><br />2.1 自然条件<br /><br />2.1.1 地理位置<br /><br />2.1.2 地质地貌<br /><br />2.1.3 气候<br /><br />2.1.4 土壤<br /><br />2.1.5 生物资源<br /><br />2.1.6 古树名木<br /><br />2.1.7 森林资源<br /><br />2.2 人文历史<br /><br />第3章 样地测设与树木空间数据采集<br /><br />3.1 引言<br /><br />3.2 仪器设备<br /><br />3.2.1 概述<br /><br />3.2.2 全站仪的结构<br /><br />3.2.3 南方NTS355型全站仪操作方法<br /><br />3.3 数据采集方法<br /><br />3.3.1 样地布设方法<br /><br />3.3.2 全站仪双边交会法测量原理<br /><br />3.3.3 样地边桩测设和每木定位的方法<br /><br />3.4 数据质量分析<br /><br />3.4.1 测量精度分析<br /><br />3.4.2 测量误差控制<br /><br />3.5 小结<br /><br />第4章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br /><br />4.1 森林空间结构的概念<br /><br />4.2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br /><br />4.2.1 聚集指数<br /><br />4.2.2 Ripley’s K(d)函数<br /><br />4.3 竞争分析<br /><br />4.3.1 竞争指数<br /><br />4.3.2 大树均匀分布的竞争格局<br /><br />4.3.3 竞争指数与竞争方式<br /><br />4.3.4 竞争指数的性质<br /><br />4.4 混交度<br /><br />4.4.1 简单混交度<br /><br />4.4.2 树种多样性混交度<br /><br />4.4.3 两种混交度的比较<br /><br />第5章 基于GIS的森林空间结构分析<br /><br />5.1 概述<br /><br />5.2 竞争分析<br /><br />5.2.1 问题提出<br /><br />5.2.2 竞争单元<br /><br />5.2.3 竞争指数<br /><br />5.2.4 边缘矫正<br /><br />5.3 混交度分析<br /><br />5.3.1 问题提出<br /><br />5.3.2 混交度计算<br /><br />5.3.3 边缘矫正<br /><br />5.3.4 全混交度<br /><br />5.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br /><br />第6章 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br /><br />6.1 引言<br /><br />6.2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br /><br />6.2.1 研究方法<br /><br />6.2.2 结果分析<br /><br />6.3 树木竞争<br /><br />6.3.1 研究方法<br /><br />6.3.2 结果分析<br /><br />6.4 树种混交<br /><br />6.4.1 研究方法<br /><br />6.4.2 结果分析<br /><br />6.5 小结<br /><br />第7章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的空间结构<br /><br />7.1 引言<br /><br />7.2 研究方法<br /><br />7.2.1 固定样地调查<br /><br />7.2.2 毛竹林生长状态<br /><br />7.2.3 空间结构单元及其边缘校正<br /><br />7.2.4 空间结构指数<br /><br />7.2.5 毛竹林生物量<br /><br />7.2.6 主成分分析<br /><br />7.3 结果分析<br /><br />7.3.1 毛竹林生长状态分析<br /><br />7.3.2 毛竹林年龄结构特征<br /><br />7.3.3 对象竹的最近邻竹株数与生物量的关系<br /><br />7.3.4 竞争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br /><br />7.3.5 年龄隔离度与生物量的关系<br /><br />7.3.6 聚集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br /><br />7.3.7 空间结构指数主成分分析<br /><br />7.4 小结<br /><br />第8章 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br /><br />8.1 引言<br /><br />8.2 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一般模型<br /><br />8.2.1 目标函数的确定<br /><br />8.2.2 约束条件的设置<br /><br />8.2.3 模型建立<br /><br />8.2.4 模型求解<br /><br />8.2.5 云冷杉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br /><br />8.2.6 小结<br /><br />8.3 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br /><br />8.3.1 模型建立<br /><br />8.3.2 模型求解方法<br /><br />8.3.3 空间结构单元与边缘矫正<br /><br />8.3.4 研究区与样地调查<br /><br />8.3.5 模型参数确定<br /><br />8.3.6 模型求解<br /><br />8.3.7 结果与分析<br /><br />8.3.8 小结<br /><br />8.4 毛竹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br /><br />8.4.1 模型建立<br /><br />8.4.2 空间结构单元与边缘矫正<br /><br />8.4.3 研究区与样地调查<br /><br />8.4.4 模型初始参数<br /><br />8.4.5 模型求解<br /><br />8.4.6 结果与分析<br /><br />8.4.7 小结<br /><br />第9章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系统<br /><br />9.1 系统概述<br /><br />9.1.1 软件设计思想<br /><br />9.1.2 系统主要功能与特点<br /><br />9.2 需求分析<br /><br />9.2.1 森林空间结构<br /><br />9.2.2 林分三维可视化<br /><br />9.2.3 软件功能扩展<br /><br />9.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br /><br />9.3.1 功能设计<br /><br />9.3.2 数据库设计<br /><br />9.3.3 关键技术<br /><br />9.3.4 接口设计<br /><br />9.4 关键功能模块技术细节<br /><br />9.4.1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br /><br />9.4.2 林分三维可视化<br /><br />9.4.3 软件功能扩展<br /><br />9.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br /><br />9.5.1 地图基本操作<br /><br />9.5.2 数据管理<br /><br />9.5.3 分析功能<br /><br />9.5.4 场景操作<br /><br />9.5.5 插件管理<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图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