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论述此类话题在景观设计领域内重要意义的著作。《景观设计学》使专业人士和学生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为他们工作整体性的确立提供灵活的规划方案。
随着景观设计与其他交叉学科的互动增多,以及各种信息流持续刺激学科规模和多样性的发展,景观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研究策略去寻找、创造和证实知识的能力变得愈发重要。《景观设计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其中的调查技巧,系统开拓各种研究的可行性,以此来促进更好的设计思考解决方案。以可靠的合作实践为基础的知识合理化途径,逻辑清楚并且富于创新,远胜于恪守科学模式规范——这种综合阐述指南为研究质量合理化新模式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论证。《景观设计学》包含如下内容:
展示研究策略如何成功应用于实践的案例分析。
理论、研究、实践与批判之间关系的新解读——一种专属于景观设计的关系。
通过景观设计研究活动和实践创新产生新知过程的详尽描述。
景观设计学知识范畴
业界普遍接受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对景观设计作为专业活动的范畴进行了陈述,这一陈述为专业的操作指南提供了全球化视角。尽管该联盟没有明确景观设计知识的范畴,但陈述中列举出的学科特色活动的确为范畴划分指出方向。基于IFLA联盟文本,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活动表述如下(此处仅作概述,本章后面会有进一步的论述)。
由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对专业活动的定义引申出操作指南范畴
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
保护区管理
文化和历史景观、公园和花园
建筑环境
基础设施
环境评价
场地分析与规划
景观设计和实施
合同备案
研究和教学
项目管理
IFLA联盟对景观设计学活动的定义于2003年提出,应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提交。与此同时,业内两项专业知识调查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当然是在英语国家范围内。景观设计知识体系(LABOK)项目在北美展开,由专业机构、业内教育者和认证委员会合作完成,旨在确定景观设计实践所需能力。在欧洲,由欧盟资助的勒·诺特计划则致力于调整、规范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学教育(Brunsetal.2009)。
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重点放在能够体现景观设计学特色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的确认上,以及在学科发展某个阶段需要掌握何种技能。在调查报告中,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和从业实践等不同阶段所需掌握的体系内核和概念解读截然不同。因此,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知识范畴包含三个方面:概念解读、体系内核及操作指南;并表述为如下9个方面。
景观设计知识体系划分的知识范畴
景观设计历史与评论
自然与文化系统
设计规划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与规章
设计、规划和管理
场地设计和工程
施工合同备案
沟通
实践价值与伦理
在职业景观设计师培养的不同阶段,上述内容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有侧重。主流意见是,在本科学习阶段,施工合同备案这一部分可以弱化。学科内也是这样。比如,在项目开展之时,公共政策与规章这部分就没有受到如此重视。以此类推,分属9个范畴的亚范畴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另一项深入探讨景观设计知识范畴的项目是欧盟资助的勒·诺特计划(www.le-notre.org)的一部分。此项计划由欧洲景观设计教育联盟(ECLAS)发起,旨在建立一个欧洲主题分析网络。计划与“博洛尼亚”进程展开合作,后者希望通过“调音”的过程在欧洲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框架。勒·诺特的“调音”文件(Brunsetal.2009)描述了景观设计学内容及所需专业技能,同时为欧洲景观设计教育设计专业术语。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尽管从长远角度来说,专业认证更具发掘潜力,但此项计划的重点在于教育。
勒·诺特计划通过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和项目组等形式展开长期合作,参与者既有学生和学者,也有从业者。报告中提出景观设计学的两个核心领域:一是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景观变化的理解。报告援引斯坦尼兹(Steinitz)对景观设计学知识框架的分类,着重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同时将欧洲风景公约视作理解景观的重要落脚点。
计划罗列出景观设计学基本能力和相关技能;同景观设计知识体系一样,包含概念解读、体系内核与实践操作。如表2.1所示的分类可以看出,勒·诺特计划提出12个核心范畴,包括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规划与管理活动、具体景观类型及技术与材料。
表2.1勒·诺特“调音”计划:知识与技能的核心领域
理论与实践
活动
景观类型
技术与材料
理论与方法论
景观规划
城市开放空间
建材与施工
专业实践
景观设计
文化景观
植被与植物材料
历史与保护
景观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
信息技术
鲍尔斯和沃克(Powers&Walker2009)对于北美景观设计专业出版物的调查,对专业化知识框架同学科体系内核的确立颇有益处。景观规划设计教育委员会(CELA)在1982年创办的同行评议期刊《景观杂志》成为北美最重要的景观设计知识编撰工具。鲍尔斯和沃克对于杂志创刊前25年(1982年~2007年)发表的文章展开调查,并根据“轨迹主题”进行分类,即CELA教育委员会每年由业内同行代表共同决定的年会主题。
......
设计师vs工匠(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简介
1.1 景观设计学知识现状
1.2 应运而生的指南
1.3 学科背景的守门困境
1.4 绘制整体框架
1.5 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
了解景观设计
2.1 引言
2.2 专业学科的本质
2.3 景观设计学知识范畴
2.4 研究发展需求
第三章
理论/研究/学术/批评
3.1 引言
3.2 理论理想之争
3.3 理论的表现
3.4 理论对话
3.5 研究与学术
3.6 工作室设计(作为研究场景)
3.7 理论与批评
3.8 结论
第四章
设计与研究的综合
4.1 引言
4.2 问题与目标
4.3 研究问题设计
4.4 研究专业学位
4.5 研究质量评估
4.6 启发式教育法
第五章
描述性策略
5.1 引言
5.2 观察
5.3 二次描述
5.4 描述性社会调查
5.5 综合描述
5.6 描述性案例分析
描述性策略:总结
第六章
建模及相关性策略
6.1 引言
6.2 描述/合成模型
6.3 分析模型及相关性
6.4 简单相关性
6.5 多重相关性
6.6 空间相关性
6.7 预测建模
6.8 动态模拟
建模策略:总结
第七章
实验策略
7.1 引言
7.2 经典实验
7.3 野外实验
7.4 准实验
7.5 实验法象征
实验策略:总结
第八章
分类机制
8.1 引言
8.2 收集/登记/编目
8.3 类型学
8.4 分类学
8.5 索引
8.6 文献学和文献综述
分类策略:总结
第九章
解读性策略
9.1 引言
9.2 人种学
9.3 话语分析
9.4 图像学和图像研究
9.5 历史编纂
解读性策略:总结
第十章
评价和诊断
10.1 引言
10.2 参数、标准和规则
10.3 设计评价
10.4 诊断学
10.5 景观评价
评价与诊断策略:总结
第十一章
参与行为研究
11.1 引言
11.2 教学研究行为维度
11.3 服务研习中的参与式设计
11.4 参与式行为研究(PAR)
11.5 跨学科行为研究(TDAR)
参与性行为研究策略:总结
第十二章
投射设计
12.1 作为研究的设计
12.2 设计操作
12.3 设计解读
12.4 设计反思
投射设计策略:总结
第十三章
逻辑系统(公理、规则及论证)
13.1 引言
13.2 逻辑关系
13.3 综合逻辑
13.4 拓展场分析
13.5 作为逻辑系统的空间句法
13.6 模式语言
逻辑系统:总结
第十四章
研究与实践
14.1 引言
14.2 研究策略融入实践——循证设计
14.3 研究融入实践——争议革新
14.4 知识融入实践——草根运动
14.5 组织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
14.6 重 申
看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知道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研究——景观设计学研究思想的论述,也就是前4章的内容;策略——研究思想的实践途径,在第5~13章展开论述;设计——作者在第14章“探索任意研究活动融入景观设计实践的可能方式”(14.1节“引言”)。
本书的前4章是对景观设计学研究哲学思想的论述,为之后的研究开展指明方向。你或许会觉得其内容过于晦涩抽象,但其实只要把握作者的一个体系与两个核心理念,就会豁然开朗。
一个体系,即景观设计学知识体系。用作者之一戴明的话说,“景观设计学最初不过是一门手艺,好几个世纪之后才成为标准化的职业,并最终缓慢进化为复杂精深的学科。景观设计这个词语就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体系,一个不断进化的学、知、行半自主系统,在系统的一致意见指导下产生、认证和消亡。经过反复的调查和研究,这些知识体系不断进行自体更新。”(Deming2009,vi;本书1.3节)。这个知识体系,不仅是本书的核心,更是整个景观设计学研究的核心。
作者对景观设计学知识体系的论述始终贯彻两个理念:首先是系统论。大到景观设计学研究,小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都是系统,都有自身明确的框架、界限和层级结构。因此作者的分析也是层层递进,拨开一层又一层看似复杂的乱象,直达问题的核心,即各种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这种互动关系又引出第二个理念——连贯性,也就是说各种系统除了上下级的附属关系,同一层级之间尽管存在针锋相对之处,但其间仍然是连续的轴线,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换句话说,本书中作者的分析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彼此间关系倾向性与可能性的探讨。
作者就是带着上述两个理念,对景观设计学研究的核心——景观设计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的,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传达研究的整体概括和灵活的策略思考”。
如果说前4章是本书理论性的展示,那么接下来的9章内容就完全称得上一本研究工具书,指导读者实践第一部分研究哲学思想的途径,即各种研究策略的论述。阅读每一章研究策略论述时,仍然可以套用上述两种理念。“每一章首先给出策略的定义和特色,让读者认识到其所属类别。接着通过简述已发表的研究案例来解释每个研究方法,其中列举的细节足以引发讨论和比较。”(1.4节“绘制整体框架”)。也就是说,作者首先在引言部分搭建研究策略的框架,然后通过具体的研究实例来填充,最终的总结部分(Summary)又通过对研究适用性的论述为整个策略系统披上“合适的外衣”——自始至终,都把策略当作一个独立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实践途径。
而在选取实例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没有几个研究项目恰好只采用一种策略(Abbott2008)……有些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重点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一些研究技巧在不同的策略中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这种灵活性在文中相关部分都有提及。”(1.4节“绘制整体框架”)。作者没有将这些研究策略和实例看作孤立的个案,其间往往存在动态联系。因此,尽管作者会选取“策略表述清楚的案例,并将其归入最能体现此项研究本性的类别中”,但仍然没有忽略对其相关性、综合性及拓展性的论述。
第5~13章每一章的论述都是总分总结构的,因此只要把握每章引言部分提出的策略定义和属性,就掌握了之后的阅读与拓展线索。读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动机和需求,按照每章的标题寻找合适的研究策略。
当你对自身即将或者正在从事的实践活动认识不清的时候,可以直接翻到第14章。这一章的论述不仅能够帮助你找到自身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学科框架中的位置,更能够为可能不知从何做起的新晋研究者指出潜在的研究方向。只有对整个学科研究体系框架了然于胸,才具备景观设计师的基本水平。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没有全局认知,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毫无意识,那么充其量不过是埋头绘制CAD和效果图的工匠。
作为曾经的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译者真心希望时光倒退5年,有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能够递给我这本书,然后告诉我:“从这本书开始,你才能够真正进入景观设计行业。”